ST科龙昨日复牌披露了成都子公司土地拍卖成交,有望为公司带来2.3亿元净收益的消息。该事项显然将对公司今年业绩影响不小。
ST科龙早就预计今年会实现盈利,在没有急切扭亏需要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在接近年底时处置子公司的土地资产呢?对此,有知情人士认为,ST科龙此举,既是海信想急切斩断与格林柯尔系的纠葛,也是它加紧推进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业务整合的需要。
ST科龙昨日发布的公告指出,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成都科龙冰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科龙”)于2007年12月20在成都拍卖了77.51亩的土地使用权,成都干道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以人民币3.72亿元竞价成交,双方已签订《成交确认书》,并将在其后5个工作日内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公司估计,在扣除特定费用之后,此次资产处置将实现利润约人民币2.3亿元。这一事项对公司的最终影响还有待《转让合同》签订后确认。
“赶在这个时候卖地,肯定是会计入年终业绩的。”记者昨日采访的一位对ST科龙目前状况较为了解的人士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不过,ST科龙早在今年10月时就已披露公告称,由于经营管理不断改善等原因,预计今年将全年盈利,并且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增长约300%,2006年时,公司的净利润为2412.08万元。既然如此,ST科龙为何还要赶着处置成都子公司的资产呢,虽然2.3亿元的收益有望使公司今年业绩“锦上添花”,但明年的业绩增长,岂不是将面临压力?
对此,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海信从顾雏军及格林柯尔系手中收购科龙的控股权已告完成,但双方还有一些利益上的纠葛。格林柯尔系当初也曾注入过一些不错的资产进入ST科龙,眼下,为防止对方继续在这些事情上纠缠,海信有急切盘活资产,了结“恩怨”的冲动。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8月29日时ST科龙就提出了处置成都科龙资产的意向。当时,公司称,由于城市搬迁改造驱动,公司计划成都科龙新设海信(成都)冰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海信”),并重新取得生产用地,新建生产基地。为此,公司拟借助成都科龙搬迁的机会,利用处置资产而增加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购置新设备、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的资金来源。
根据公告披露的资料,新设立的成都海信将成为ST科龙的全资子公司,主营公司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该公司计划两年内根据销售市场情况,力争达到年产100万台的生产能力,同时,海信集团同意成都海信使用“海信”注册商标,ST科龙的董事会也认为,不使用“科龙”商号不会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平安证券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高级研究员邵青昨日指出,海信控制ST科龙之后,已把ST科龙纳入到“大海信”的体系中去考虑整合事宜,在这一过程中,有些资产自然需要采取变现的方式进行盘活。此外,他就注销“成都科龙”而设立“成都海信”一事分析认为,成都海信主要还是海信在西部设立的生产基地,现在对于海信电器和ST科龙而言,难的不是生产上的统筹安排,而是渠道的整合。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看两家公司能不能发挥出渠道上的聚合效应。两个体系的融合包括管理架构、销售渠道等多方面,但对ST科龙来说,它在运营、销售体系上面的变动肯定是最大的。”邵青昨日表示。同时,他还指出,在控制两家公司后,海信集团对于“海信”、“科龙”、“容声”等品牌肯定是考虑过不同的定位的,至于如何定位,这就看海信集团自己的价值判断了。
据此来看的话,成都科龙注销并处置资产,ST科龙获得几亿元的收益和现金流入,只是海信整合家电业务过程中的小小一步,上市公司长远的发展,还得看这一整合的后续进展和具体效果。此外,昨日还有人士向记者提示,海信集团的白电资产将注入ST科龙,这一块资产质量不错,所以ST科龙不用担心明年的业绩增长面临很大压力。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