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百县调查”的301个村中,回流农民工3.7万多人,占外出农民工的23%,占总劳力的10%,其中,回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16.06%。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调查
又是岁末,又到了农民工返乡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投向一群特别的人群,他们曾经作为农民工在外闯荡,后来回到家乡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天地。他们的人数,现在还不多,但我们相信,他们身上蕴含着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社会转型、经济崛起的希望。
农民工回乡创业,承载着个人的致富梦想,带动了家乡的就业。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培养了中西部地区的“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也考验着当地政府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冲击着当地区域文化和人们的心理。
林州和固始,分别处于河南省西北角和东南角,都是劳动力输出大县:100万人口的林州,外出农民工有16万人;160万人口的固始,更是有5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回乡创业的潮流,正在这里涌起。
12月,我们派出记者到林州和固始,调查回乡创业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探讨回乡创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希望我们这组“小文章”,能够推动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这篇“大文章”。
??编者
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雪,河西村四五十人的考察团还是分乘数辆轿车、面包车甚至农用车,按时来到北小庄村……
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支书魏建仿带领考察团参观了红旗渠畔的两家万头猪场。这两家猪场都在北小庄村的养殖示范园内。魏建仿用扩音喇叭把养猪场的情况向考察团做了详细介绍。由于免疫问题,参观只能在场外进行,这让考察团成员们有些不过瘾。
一个参观者说,“这猪场原来是外面发了财的人回家办的,我们没有人家那么大规模的资金,可不好学。”
“这样的考察团挺多,都想来学两招。”送走了客人,魏建仿对记者说,“致富这事,不好说。”
闯荡多年,是什么让他们回到了家乡
1980年,魏建仿离开家门时,手里攥着父亲给的5块钱。当时他18岁,高中刚毕业,为填饱肚子,离家去长治打工。
5块钱里,3.4元当了车费。他用剩下的钱买了毛巾等生活用品。“当时买不起肥皂,就去伙房拿蒸馒头用的碱洗衣服。”一开始,他给建筑队打工,一年能赚个几百块。1990年他开始自己带工,在山西晋城、太原以及北京和东北等地奔波。魏建仿带工,多则百人,少则四五十个。
1998年,他回到家乡创业时,身上已经有了100万。
好不容易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为什么回来呢?魏建仿说,当时,煤炭行业不太景气。他主要在煤炭系统揽工程,工程款不好要。“每年光来回坐火车就够你受的。太恐怖了!”提起当年,魏建仿直摇头。
林州在河南西北角,农民工主要去华北、东北一带从事建筑业。固始地处河南东南角,农民工习惯去江浙、广东等地的工业企业打工。
固始县儒瑞制衣公司的创办人郑全新回乡创业,主要考虑的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他说,按照现在的高考制度,孩子必须回河南参加考试,如果在上海上高中而到河南高考,那将很难考出好成绩。
一次,在山西大寨干工程时,魏建仿看到当地在荒山野坡上建的种鹿场,这让他想起了家乡??家乡荒山多,秸秆资源丰富,为什么不自己搞一个呢?
在外飘泊18年后,他决定回家。村后那片荒山上,一座养鹿场很快就起来了。那片山,18年前是一片秃山、荒山,18年后,在他眼里变成了一座金山、银山。
如果说魏建仿和郑全新是主动回乡的,固始县郭陆滩镇人张义华则是被“拉”回来的。1991年,张义华带着向亲戚借来的1000元钱去温州务工。1994年在温州建起了自己的水暖器材厂。
2004年6月,固始县长方波到温州开外建党支部书记、创业人员座谈会,鼓励在温州的固始人回乡发展。张义华动心了,但他留了个心眼,先做了一个小规模投资“投石问路”,然后才跟29位固始籍老板集体回到家乡,投资兴建“中原水暖器材城”。现在,中原水暖器材城已有企业86家。
林州市姚村镇南牛村的岳聚宝,赚钱之后本来打算在打工的山西投资养猪场。签合同前一天,他接到村支书邀请他回去投资的电话。一比较,家乡的土地更便宜。他临时改了注意,回乡投资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返乡创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州返乡创业人数达到3500余人,年均增幅为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勾勒出了回乡创业农民工的“标准像”:“第一代”农民工,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多半选择小城镇创业。
带回资金让企业生存,带回观念让产业发展
虽然金山就在眼前,掘出金来却没那么容易。魏建仿的养鹿场曾经轰动一时,但近年种鹿市场一路下滑,“一头鹿不如一头猪”。魏建仿下了决心,把养鹿场关了。2万多元买的种鹿,1000元就处理了。算下来,将近10年,带回来的100万只剩下80万。
带着300多万元资金回乡准备大干一场的岳聚宝也栽了跟头。有一年,技术员配种不成功,500头母猪一半没配上,气得岳聚宝把他赶走了。
初战告败让魏建仿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悟到了,咱们技术跟不上,就不应该搞小众养殖,而要搞大众养殖。”
关了鹿场,他决定上马核桃园。地已经谈妥了,1000亩核桃林,投资需要300万?400万,投资4年后才能挂果,有回报。他带记者到山上看了“二次创业”小小的成果??第一茬核桃苗已经钻出地面。
岳聚宝也挺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咬牙坚持下来。“打工期间攒下的钱,让我能赔得起、挺得住。”由于投资额大,设备先进,岳聚宝的猪场与传统养猪场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猪粪完全地下处理,猪场里闻不到异味,看不见苍蝇;平均一个工人照看1000头猪,而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一人养几十头已经累得团团转。岳聚宝还向林州市科技局申报了“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和执行人都是一个人??他本人。
固始县三河尖乡位于淮河岸畔,当地的柳编产业有悠久的历史,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1986年,三河尖乡人万正和到临近的安徽曹集一家柳编厂打工。他发现,原来村里河边的柳条,不但能编容器,还能编桌椅、沙发卖钱。两年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三河尖乡第一家柳编厂。利用打工期间学到的技术和对市场的了解,他的柳编厂旗开得胜,在这年的广交会上获得大批订单。
固始古老的柳编行业发生了变化。现在,在万正和的带动下,固始县柳条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30多万农户从事柳编生产,产品出口到8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
从一个人创业到一群人创业
北小庄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魏建仿没发财,被他拉回来创业的人倒是有不少发了大财。
孙发生,2005年回乡投资500万,办了一个占地70亩,年出栏8000头的养猪场,今年一头猪能赚400多块。孙现忠,同年回乡,投资350万办养猪场,占地30多亩,年出栏6000头。
上面的两位都是“包工头”。普通农民工也有回来的。原来跟着魏建仿打工的魏青江,2005年投了十几万元,养了30头母猪,年出栏也达到了400多头。
这些人回乡投资,都是2003年魏建仿通过海选担任了村支书和村主任,办了养殖示范园,协调了用地、通了水电后,吸引回来的。北小庄全村有20个“包工头”,现在已经有5个回来投资了。
申增根的养猪场与岳聚宝一墙之隔,年出栏大约500头。40岁的他从16岁起就外出打工,去过太原、北京等地。“岳老板对我支持很大,办场的时候就是从老岳那里学的,用水用电也是从老岳那里接过来的。种猪和母猪也是从他那赊的。”
“百县调查”推算,每一人创业,将带动3.8人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外出就业的中年以上农民和打工归来的农民工。
林州市姚村镇下陶村的王万顺2000年回到家乡开办恒丰汽配公司,现在雇用了大约200个工人,还有不少外地人到他的企业工作。
32岁的李学义是周口人,以前在湖北十堰的东风公司车桥厂和十堰汽配城工作过,刚跳槽到这里。由于是技术工人,他每个月能拿到2000块钱。在机床轰鸣的车间里,李学义向记者介绍了雄心勃勃的创业计划:“王老板就是我的目标。”
破解返乡创业三道题:融资、用地及政府服务
张旭军是林州市主管招商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副市长。他正打算在林州电视台做一个《回乡创业林州人》的节目。“做成光盘,给在外事业有成的人每人寄一份。激发他们回乡创业的热情。”
固始县则把回乡创业的“打工明星”肖像挂在了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两旁。
“光宗耀祖”有足够的诱惑力吗?一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说,“有荣誉当然好,但是我考虑更多的是创业环境。”
除了“明星大道”,固始县把原来的县督察室、招商办、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优化环境办公室等部门合并成督察局,回归企业需要办理的所有事务都在督察室一门进、一手清。
“百县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融资难、用地难以及政府服务不到位。
魏建仿的北小庄村最大的资源是荒坡。但是他的1000亩核桃园,却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外村承包的。承包地和自留荒山坡的流转问题让魏建仿很头疼。
他说,搞养殖、种植,上规模才能出效益,如果继续那种“养猪一年养几头,种树一次种几棵”的模式,肯定不行。他的核桃园周围,有不少零散的荒地。东家承包5亩,西家承包10亩,“如果挨家挨户谈,简直就不可能成功。”面对现在土地使用权零散分布的情况,魏建仿不知道怎么办。
岳聚宝最羡慕国外先进的猪圈,那是他从《养猪》杂志上看到的。由于防疫原因,一般猪场不愿意接受参观,所以岳聚宝很少有机会实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安阳畜牧局来考察时,我提了意见,希望政府能组织我们去国外考察一下。全靠自己摸索,走弯路太多。”
岳聚宝的科技知识主要是从卖药的厂家获得的,他经常参加药厂组织的培训。不过这种培训的主要目的还是推销药,最大的缺点是不讲预防,只讲治疗,用药来解决问题。他希望有只讲预防、别讲卖药的培训。
现在猪蓝耳病等好几种疫苗都由政府免费供应了,这让岳聚宝很满意。但是,今年夏天发口蹄疫疫苗时,疫苗需要在2?8摄氏度环境下保存,但是畜牧局没有冷藏,结果全坏了。
王万顺的公司主要生产一种叫做差减壳的汽车配件。这属于汽配产业比较低端的产品。他一直想上市场空间更大、回报更丰厚的车桥总成生产线。这个新项目需要初始投资300万元,全部建成需要1000万元。2006年,恒丰向农信社申请贷款500万元。
为申请到贷款,2006年1月,王万顺聘请曾经在信用社干过副主任,又在农行干过代办员,熟悉贷款业务的郭付书担任副总经理,专门负责此事。
郭付书发挥“专长”,四处活动,送金币,送茅台,送购物卡,一共花了3万多元。但活动了1年,还是没办成。银行给的解释是,“额度不够,批不下来。”
熟悉国家金融政策的郭付书拿出一摞资料,是银监会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金融业准入的政策。
他说,如果能够办农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他们会第一个入股。“其实姚村的资金是很充裕的,我以前干代办员时,手里就有2000多万存款,但是这些钱都被总部调走了,并没有用在姚村。”
回乡创业农民工对话专家
话题一:土地
魏建仿(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村支书):村里的土地因为承包给不同的农户,造成了条块分割。我想规模利用,专家能给支支招吗?
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 教授):你说的情况在我国的城乡结合部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很普遍。
针对你的问题,我有两个建议:一是你可以转包或租赁别人承包的土地,期限和价格需与农户单独协商;二是成立公司,邀请农户用承包权入股,从你的企业拿分红。为打消农户的顾虑,也为了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你应该与乡亲们签订详细的合同,约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话题二:科技支持
岳聚宝(河南省林州市聚宝牧业公司总经理):从哪里才能获得必要的科技服务?
杜志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进入新世纪,对农牧业而言,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要比对产品产量的推动更加重要。
你企业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农户,所以也应当进行一定的科技投资,培养技术骨干,而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你要跟附近从事养殖的大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技术协会,共同聘请技术人员,以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协会互通有无,对预防禽畜传染病大有好处。
话题三:融资
郭付书(河南省林州市恒丰汽车配件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我多次申请贷款都没成功,现在都有点绝望了。
张元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在乡镇以下,吸收存款的机构比较多,有农行、农信社、邮储等,而真正放贷的只有农信社一家。因为农行是一家全国性的大银行,它的业务也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邮政储蓄则只有存折质押贷款等业务,服务种类少。
明年,村镇银行试点可望扩大到河南。但是试点相对全国而言,规模很小,短时间内还不能形成规模,从面上解决问题。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你目前可以考虑以下途径:一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三是私募;四是商业信用;五是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比如上环保设备,就可以试试政府有无这方面的支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