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伟大的博弈 > 相关新闻

环保问责

  节能减排问责制,终于把准了地方政府的脉搏。

  “一票否决”为节能减排保驾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战争。

  2007年,中国除了延续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外,贯穿全年的主线之一就是节能减排了。

  尽管政府不遗余力推动节能减排,但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此并不积极,投资狂潮长期居高不下。

  几经博弈,中央开始实行环保问责制,如果节能减排考核不合格,地方官员的业绩可能被一票否决,这终于把准了地方政府的脉搏。

  环保风暴还将爆发

  “环保风暴”愈演愈烈。

  首次环保风暴发端于电力行业,贵州发耳电厂这家典型的大型坑口电厂首当其冲。

  国家四部委早于2005年7月就对发耳电厂项目联合叫停,其违法建设并未因此停建。直到2007年1月,该项目才停下来。

  为遏制与发耳电厂一样的“两高”产业的迅速扩张,环保总局于2007年1月启动了“区域限批”政策。据介绍,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唐山市、山西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莱芜市;企业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

  4月9日,发耳电厂环境违法项目经过整改达标,环保总局解除限批。至此,环保总局对4个区域和4个集团的限批禁令全部解除,为期3个月的“环保风暴”收官,不过遏制高耗能项目依然任重道远。

  截至9月,首批10省市计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969万吨、炼钢能力873万吨,只完成全年目标的43%和36%,而“十一五”期间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总计将达16632万吨。

  尽管进度十分缓慢,发改委决定还将与18个省份的政府,签订第二批钢铁淘汰落后产能“军令状”。无疑,新一轮的小钢铁厂关停风暴即将掀起。

  与高能耗博弈

  10月25日,CPI数据首次回落,但增速依然较快。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钢铁、化工、建材、石油加工、电力和有色金属)比上年同期增长79%。

  由于中国经济是以投资拉动为主,投资的狂热几乎势不可挡,环保违规因此层出不穷。这在电力行业最为突出。

  据记者了解,1月10日环保总局通报的82个违规项目中,电力项目23个,占1/4强;投资额度高达540亿元,占违规项目总投资1123亿元的50%。

   这一切都是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拉动GDP超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投资增长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2月25日,发改委投资司副巡视员罗国三承认,一度过快增长的“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逐步回落,但压力依然很大。

   以安徽为例,有资料这样表述:投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50%以上,加大投资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该省审计投资项目近1.2万个,总金额1200亿元,查出违规金额180亿元。

   重化工业之所以发展得非常快,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造成的。“目前重化工业利润非常高,能源和资源价格特别便宜。”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如是解释。

  问责也是宏观调控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问责制是节能环保八大重点工作之一。

  据了解,环保总局自2006年12月份开始起草节能减排的三个办法,于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了三个办法。值得一提的是,办法之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主要是解决减排工作的责任问题。

  该办法规定,污染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级政府减排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如果成绩单未能及格,将面临问责和‘一票否决’。”从2008年起,中国地方省级官员将开始向中央上交节能答卷。这样一来,行政手段的重点监管对象从单个项目转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必须权衡单个项目和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厘清建设部、水利部、发改委之间存在的职能交叉,这些制度设计相当关键。否则,对地方官员的问责就是一句空话。

  

  院长变法

  在很多人眼里,张维迎(张维迎新闻,张维迎说吧)是北大改革的先锋。

  张维迎动了谁的奶酪

  本报记者 陈 锋 北京报道

  在外人看来,身陷“院长欺负教授”争执漩涡的张维迎,似乎很孤独。

  对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他口若悬河;但对于北大人事改革引发的争议,他不作回应,守口如瓶。

  即使如此,没有人怀疑,发生在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身上的“张邹之争”、“张何之争”,已经成为2007年中国高校改革的重要事件。

  院长与教授斗法

  北大似乎安静下来了,但谁也不敢保证,第三起所谓“院长欺负教授”事件不会发生。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声名远播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爆发了两起引发外界侧目的事件。

  2007年6月10日,世界银行研究部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邹恒甫在其博客上披露,自己被开除的真正原因,是院长张维迎和他较深的个人恩怨。他还抖露,张维迎当初想“搞掉”前院长厉以宁(厉以宁新闻)时,来拉他的票,被他拒绝了,自己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张那边。

  11月16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何志毅被免职后,通过博客炮轰院长张维迎搞人事斗争。无一例外,贴了“北大”标签的两起事件都引发了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被开除的教授或被免职的主任,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后,回击损害他们利益的人,显然,这是最简单的个人利益博弈。但似乎没有人把这看得如此单纯。

  “小范围来说,这是高校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长期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知名评论人士郑超认为,如果再放大到社会层面,它只不过是利益群体较量的一个小小案例罢了,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特殊之处在于此番对攻的是名人”。

  改革方案已经“打折”

  对于“利益博弈”一说,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王亚非并不赞同。在张维迎的很多同事眼里,张只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努力践行他的改革思路,与利益无关。“张邹之争”、“张何之争”只不过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正常反映。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张维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声明他没有压力,“因为我无所求”。

  在很多人眼里,张维迎是北大改革的先锋。

  2003年,北京大学启动教改,上任半年多的北大校长助理张维迎被任命为工作小组组长,主导设计了《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

  张维迎被推到北大改革工作的前排,北大的教改方案展现出张维迎的大胆。这套借鉴美国大学有关做法的改革方案, 因为触及各方利益,征求意见稿犹如一颗炸弹,一公布即引发风暴。经过长时间修改,方案经过“打折”后实施。张维迎对正式方案的评价是“很保守、很温厚”、“非常妥协了”。

  来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信息显示,张维迎出任院长后,光华改革力度加大,尤其是引进人才上动作频仍。

  但被张维迎认为“温厚”的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摩擦起火”,邹恒甫率先发难,何志毅紧随其后。

  高校变革没有回头路

  张维迎频频出席各种企业高峰论坛、国际研讨会,但面对记者,始终不对邹恒甫、何志毅二人作出回应。“我只觉得我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按照我的逻辑去做事。”张维迎曾经说过的话,似乎对此已有交待。

  “如果我们认为张邹、张何事件是北大在推进改革中的必然的‘并发症’,那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一位要求不具名的著名学者表示,改革必然会触动多方利益,必然会遭遇阻力。在北大这样的精英阶层中进行的改革,阻力尚且如此之大,那推广到一般社会层面,岂不更加悲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支持张维迎的改革举措,社会应看到主流,而非其他。”前述人士说。”

  中国高校再不改革,就会被世界抛得更远,其他领域亦然,中国社会亦然。

  

  公众维权

  2007年关注度最高的是《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

  新法支撑民众维权

  本报见习记者 任鹏宇 北京报道

  “又有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新闻了,家乐福4万多人被要求重新签合同。”

  如同北京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一样,黄明师傅显得非常健谈。“感觉今年的几部法律,像《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近了,可以说息息相关。”

  为钉子户撑腰

  公众关注立法的热潮始于2007年3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物权法》,这部号称“与每一个人的脚下寸土、头顶片瓦都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已经在2007年10月施行。

  “十一”长假过后,全国各地与《物权法》相关的案例不断涌现。南京某业主4年前购买的车位,至今未拿到合法的产权证,因而一怒将开发商告上法庭;成都法院受理了一起市民起诉保姆利用假公证盗卖主人房屋的案件;在北京,数起与《物权法》有关的案件在法院立案、开庭……一时间,掀起了利用物权法维权的高潮,《物权法》成为诸多业主的维权利器。

   对于各地拆迁过程中的“钉子户”事件,物权法也给出新鲜的解答。“从《物权法》角度讲,‘钉子户’有其合法性与合理性。物权法对民生保护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就是关于征地拆迁补偿的规定。”孙宪中教授一语惊人。

   “《物权法》对民生的关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私有财产权同国家、集体财产权的一体承认和平等保护。”社科院法学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孙宪中教授总结说,“《物权法》从道德上和法律上实现了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是对个人私有财产权的极大尊重,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

  反击“突然裁员”

  在《物权法》之外,2007年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无疑就是《劳动合同法》的颁布。

  就在元旦临近,《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之际,又传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家乐福欲与4万职工重签合同被指规避《劳动合同法》。

   自6月29日《劳动合同法》审议通过后,就一直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广大民众在欣喜一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出台同时,也在为新法实施的半年过渡期感到担心。

   果不其然,7月份开始,陆续有企业开始裁员。韩国LG电子7月裁掉11%的中国员工。8月,中央电视台解聘了1800名编外人员,占全台总人数的20%。这轮裁员指向了相同的人群??临时工和长工龄的员工,而他们正是新法想要保护的人群。

   11月,有媒体爆出华为以10亿元的高额补偿为代价,将与7000余名老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消息。华为事件的爆发将民众对《劳动合同法》的关注推向了高潮,全国总工会也展开了“势大力沉”的调查。

  华为事件之后还爆发了几波裁员浪潮,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一批工人承受着失业的阵痛。11月沃尔玛在上海的全球采购中心裁员110人。随后,媒体又接连披露了银行、中石化、烟草、铁路等大型垄断国企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转派遣事件。

  即将公布的《劳动合同法》细则,可能还这些失业人群一个公道,《劳动合同法》将为他们提供更完整的权利保障。

  

  国资委归位

  成为纯粹的出资人之后,国资委与资本市场的暧昧关系渐渐厘清。

  国资委回归出资人身份

  本报记者 郑 盎 北京报道

  几年前国资委一开会,股市就跌;如今国资委一开会,股市就涨。

  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央企的使命是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的回报,因此不会大幅度抛售上市公司股票”。受此影响,第二天,沪深股市在央企股走强带领下双双收高,央企控股板块摆脱了前几日低迷下滑的走势,多数股票涨幅均在3%之上。

  随着众多央企航母的回归A股,“大管家”的市场控制力成倍增长,以至于业内人士评价,“现在的股市,简直可以叫做‘国资委市’了”。

  国资委既做央企的坚管者,又做出资人,不时给2007年的资本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年底出台的国资法草案,正在改善这种状况。

  追逐“国资委指令”

  2007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央企上市年,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海油、中海集装箱6家H股上市公司回归A股。鞍钢股份中国船舶等12家企业境内增发、配股。中船集团借助沪东重机整体上市,东方电气集团借东方电机实现整体上市。

  央企整体上市和回归A股市场步伐趋紧,国资委因此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的力量,由于市场过分揣测管理层的意图,信息公开披露又不充分,结果谣言满天飞。10月初,一份名为30家央企上市名单出炉,这则事后被证明“纯属虚构”的消息当时着实让国资委方面捏了把汗。

  消息甫出,市场异常波动,国资委当即发公告澄清,再次明确表态不会干涉央企的上市步伐,“整体上市成熟一个上一个”的原则始终没有变。

  一个月后,中石油A股上市,走势低迷,大量投资者因此被套。

  此时,市场又有消息传出:“由于前一阵央企题材过热,为避免吹大泡沫,国资委已经暂停了部分下属企业的重组,这些重组涉及到二级市场资产以及可能带来二级市场股价的较大波动。”

  记者向国资委方面求证,国资委的一位人士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国资委自己不炒股票,不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认为是管理层出行政指令。”

  “国资委又不炒股”??这是记者听到的国资委人士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可是市场为何屡屡把国资委当成“股指杠杆”?

  “大管家”的双重任务

  无论如何,国资委的日常工作和资本市场密不可分。业内人士表示:“一边辟谣,一边重申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并时常拿出‘2010年央企数量将减少至80或100户’的硬指标向市场示意,投资者如何不心动?”

  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屡屡把国资委当做股指杠杆,与其长期的定位不明仍旧有关系。它如果是纯粹的监管者,其全部职能全部在于制定规则,大可不必关心股指,而偏偏它又是央企的出资人,“旗下企业市值大跌,不可避免的要触及保值增值的目标,它又怎么可能在旁安心自顾自”。

    山东海化近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大股东引入战略合作者的洽谈无果而终。据媒体报道,对于此次洽谈,上市公司事先没有获得任何信息,主要是由集团与地方国资委主导。

  分析人士指出,国资委的强势股东定位,给一些上市公司增添了许多烦恼之余,又更增添了更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2008年只做出资人

  “婆婆加老板”的身份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其负面作用还是在于其“手太长”。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各种制度设计的逐渐完善,“国资委归位”已经清晰可期。

  历时14年,《国有资产法(草案)》(下称“草案”)也终于在2007年年底破茧而出。对国资委的定位,草案剥离了其本不应当承担的监督管理的职能,而是规定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不承担其他的义务。其所实施的监督也只是作为股东对其资产的监督,与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管相区分。

  “国资委不再当婆婆了,将成为一个纯粹的出资人。”国资法草案起草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如此评价。

  作为国有资产的大管家,国资委未来之路势必更加坎坷。正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年底例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所说:“国资委成立5年了,真正的考验明年才开始。”

(责任编辑:田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