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陵
新年伊始,香港《亚洲周刊》一篇长文《2008年:香港大都市元年》引人关注。其中提出的深港合作的三个重点、一个难点值得深思。
文章认为,目前深港合作有三个重点,其中的难点是完善深港金融合作机制;而完善深港金融合作机制的重中之重,是“对深港地下金融之应对”???对地下金融是打击还是收编纳入监管体系,需要尽快确定。
笔者以为,文章提出的这个观点,应该引起相关决策部门重视。
首先,深港合作是深圳和香港共同的意愿,各方面的进展表明深港大都市建设已然拉开帷幕,2008年极有可能成为“深港大都市的创世元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与香港应该对阻碍双方合作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并对对方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其次,深圳民间金融极为发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对民间汇兑和借贷的单纯禁止已不适应实际需要,中国金融监管早就需要提升和加强。深港两地证券交易所互通,深港资金自由流动是大势,这是深港金融合作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对待地下金融的观念上,“双方存在很大差异”,这个认知障碍已成为深港合作的实质性推进的障碍。化解认知障碍,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但首先是存在认知障碍一方的责任。
再次,深圳和香港之间地下金融发达,屡禁不止,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地下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有其根源所在。
一是民间资本缺少出路。据有关资料披露,由于缺少投资渠道,民间资本远没有被资本市场充分激活。传统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投资空间极其有限;而有发展前景的、高回报的产业,比如能源,又多属“国有”,垄断之下门槛高筑,民营企业很难分得一杯羹;一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和文化产业,却又受政策和体制障碍的限制,很难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偏偏金融市场发育又极不成熟,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非常有限。这就必然导致逐利的资本在缺少出路的背景下盲目地横冲直撞,这让民间金融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二是交易不乏市场需求。融资难,是内地的客观现实,尤其是数量众多的需要借贷的中小型私营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却又缺少抵押物,风险较高,往往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外商投资深圳的企业,生产经营中常常急需汇兑大额人民币,可正规金融机构要么办理速度慢,要么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而拒绝办理,这迫使企业主们转向民间金融。
而民间金融独具“优势”,融资期限一般以短期为主,交易程序也比正规金融机构简单、快捷,贴现票据的手续很简便,工具趋向智能化;地下钱庄有鉴别真假汇票的专门设备,有专用押钞车,保证安全,加之双方的交往相对固定,也易于建立相互信任;地下钱庄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股份制,组织严密,圈内严格执行不成文的规矩???“买卖自由,少打听,等收钱”,这让交易主体产生“安全感”。所以,尽管地下金融的利率高出法定利率许多,企业主也愿意选择从地下钱庄获得融资。
言及此,不禁想起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就深港金融合作曾作的一段表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资金要流动,是不可停步的,资金就好像水一样,如果有阻碍它流通的东西,它会绕过阻力,去找到一个流动的渠道。”显然,通过建立规范的跨境跨货币的流动机制,“改编”地下金融机构,让合理的变为合法,以满足金融市场合理的需求,是深圳与香港一起共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前提。这将是一项“非常考验”深港双方智慧的浩大工程。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