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有将近4万多员工,一个员工家里一般是三口之家,就是12万左右,我们要负责12万人的稳定。《财富人生》把我和大众评为“企业公民”,我的理解是更有社会责任。因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社会才会健康。中国企业只有经营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纳税,整个国家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
2008年1月封面 |
我把青春献给你
岁末年初,正是企业家们最忙碌的时候。“去年完成了将近2亿4千万的税后利润。今年我们主营业务相对稳定,其他投资收益也有比较大的回报,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12月19日上午,杨国平,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盘算起一年的收获,显得成竹在胸。
杨国平,1956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MBA,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兼任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而即将到来的2008年,对于杨国平来说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他一手打造的大众交通成立二十年。
20年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100多名员工发展到今天4万多人的知名企业。
回忆这一段经历,经历过大场面的杨国平仍难免心神激荡。
从创建到今天, 大众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一部分,而正如他所坚持的“三人文化”??三个“人”:股东利益最大化,充分考虑员工职业生涯,顾客得到增值服务。这三个“人”构成了大众的宗旨。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主要经营公用服务事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之间杨国平将怎么把握?目前大众交通集团拥有8000多辆出租车,已经是上海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对于大众交通未来的战略布局,他“交通运输为主、地产金融为侧翼”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
临危受命,组建大众
大众交通集团的前身是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成立于1988年。当时上海出租车行业还是鱼龙混杂,有位外籍人士打车10公里,竟然花了100美元,这件事引发了一场行业整顿。当时出租行业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乱收费,一个是服务差,第三是要车难。针对这三个问题,上海有关部门对出租行业数次整顿,但效果都不理想。
1988年2月,朱 基到上海任市长,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整顿出租汽车行业,决定组建一家新的公司,在行业里起到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
时任强生集团党委书记的杨国平临危受命,从创办开始只用了三个月时间,12月底正式投入营运。今天回忆起那时的决策,杨国平承认,风险很大,作为个人来说深深地感受到压力。
“首先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成败与否,关系到上海市政府的决策是否正确。当时社会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组建新的公司;另一种是,既然车辆不够,就在原有国有企业基础上适当增加车辆,缓和供求矛盾,也能解决。但最后还是决定组建一家新公司,创造新的管理,新的服务。对我来说的风险,选择大众我没有退路了。我1984年担任强生的党委书记,当时已经是正处级的干部。各方面待遇都不错,当时我也提出想法,如果做得不好,我只能下去开出租汽车,当一名优秀的出租车驾驶员。不给自己留后路。最后的风险是我们的团队。当时组建的这批人,包括从强生自愿出来的,有一个半车队的驾驶员。出来了以后就没有退路了。”“当时最早的办公室就租用了一间学校的旧教室,下雨时候,屋顶还会漏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团队,杨国平和创业者们背水一战。最后这一炮打响了。
做树立行业标准的人
1988年12月24日大众出租正式成立,公司在展览中心举行了车辆投入运营的仪式,第一批是200辆车。当时马路上的出租车大部分档次比较低,夏利、老的上海牌,整个市面上只有5辆桑塔纳,大众车一出来,因为是红色,在道路上很醒目,立即在社会上掀起一股 “红色旋风”。
大众的成立,在当时出租车行业掀起震动,也成为上海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同行里形成竞争,造成压力,因为一下子增加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传统的体制和习惯开始土崩瓦解。
这个行业最早本来一共两家公司:锦江主要管宾馆租车,市出租汽车公司管民用租车。对一些驾驶员来说,他们不希望出现大众,因为挑拣业务的机会少了。“以前客人要车的时候,还要托关系求驾驶员,大众成立以后,把这个传统观念颠覆了,乘客是我们的皇帝,我们只有为乘客服务的义务,而没有挑选乘客的权力。”
而在管理上,杨国平也做出了诸多创新,让他自豪的是,至今,这些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出租行业的标准。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创新,实行单车租赁承包,这对驾驶员是有吸引力的。以前国企里是按营业收入来提成,这种方式,驾驶员提成比例不高,收入也不很好;也会造成很多司机不开票,营业额自己拿进。我们让驾驶员充分体现多劳多得”。
创立之初,大众就把品牌和服务作为立身之本,这也正是被业内广泛传诵的32个字的服务标准:扬手即停,上车问路,电脑计费,合理公道,电话预约,约时不误,车辆整洁,礼貌待客。
“大众成立之前,市民叫出租车都要到站点要车,或者预约。记得最惨的是结婚用车,市民们都要到调度中心去通宵排队,有时候叫家里的老人去帮忙排队,在北京西路,一直要排到厦门路,那里是我们的调度中心和预约中心。”
大众率先提出扬招后,一下子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来我们率先引进了新型的计价器收费。”杨国平说,原来出租车上往往是驾驶员看路码表,根据公里数自己算一下,多少钱。很多纠纷就这么产生了。
大众的另一项纪录是首先实现GPRS调度系统。2003年大众投入巨资引进GPRS调度系统。而其效果也立竿见影。“我们原来每天只有4、5000的车次,现在达到10000多车次。另外,对驾驶员来说,降低了空驶里程。原来驾驶员在回车队刷卡的时候要空驶30公里,甚至更多,现在油价又高了。用了GPRS,可以在车上远程传输。现在全国的出租车企业只有我们一家可以做到,所有营运数据可以无线传输。全年来说,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数据。现在节约型社会,减少空驶里程,减少排放,也是很有效的。”
对话:
上海经理人志:(以下简称S)今后一段时间里,大众交通作为大型上市公司,业务战略将朝何方向拓展?
杨国平:(以下简称Y):我们去年完成了将近2亿4千万的税后利润。今年我们主营业务相对稳定,其他投资收益也有比较大的回报,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现在指数毕竟到了5000点左右,这种情况下,股东对我们的要求更高,只有上市公司共同把效益做上去,使得整个证券市场“软着陆”,通过动态市盈率降低投资者风险。作为上市公司,我们一直提倡效益增长要持续稳健,避免效益的大起大落。
大众的发展战略原来比较单一做出租汽车,现在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交通运输业,金融股权投资,房地产业。
目前我们在车辆方面已经达到将近9000辆左右,在上海出租车行业占到2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们提出“立足上海,面向华东/长三角,走向全国”。我们在长三角已经形成联动效应,另外提出“3+2”扩大的长三角,除了浙江、江苏、上海,再加上安徽合肥和江西南昌,都有大众控股的子公司。另外在山东和哈尔滨都有我们的连锁企业。交通方面的第二是租车。这一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好,到今年年底,我们的车辆在3300辆左右,在上海是第一位,全国也是前三名。我们将在北京成立分公司,最近要正式投入运营,为奥运会做出我们的贡献。第三是物流。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浦东机场等的进出口物流、海关监管物流,以及市内的便捷货运。96811已经成为品牌。此外就是搬家物流,上海市民都很熟悉。第四个交通是旅游汽车。原来是分散的,现在整合了叫大众旅汽,有200多辆车,特奥开闭幕式等都是我们负责。
S:交通运输还仍然是大众的核心主业,而它和其他产业布局将是怎么一个考虑,大众交通一方面是上市公司,需要接受股东对利益的考核,而此外也担负起比如公交等社会义务,你们如何考虑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是否会影响你们的决策?
Y: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围着轮子转的车辆有18000辆左右,是我们的核心主业,我们的创业基础,也是我们目前盈利的基础,这块保持相对稳定,利润占了我们的50%左右。
困难的是公交,我们有将近5000辆,占了30%左右的市场份额,服务区域达到45%。由于公交的公益性质,公交的低票价,政府要求车辆档次高,这就形成一种逆向??成本不断上升,收入不断减少,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及各种换乘优惠,我们的营业收入也受到影响,政府也在考虑出台相关的政策。例如,政府购买服务。第二,牌照拍卖费用用于补贴大部分乘公交车的弱势群体。第三,使得老百姓对公交优惠更有概念,随着公交优惠进一步到位,百姓出行更方便。现在那么多自行车、助动车是对交通的一种讽刺,要尽可能鼓励这部分人乘公交车。第四是降低出行成本。现在一般工薪阶层收入在1500-2000元一个月,做地铁单程一般在4-6元,来回就是10-12元,甚至更多,22天工作日算下来200元左右,交通成本占到10-15%左右。这个数字在全世界城市的出行成本中是很高的。现在世界百姓出行成本占他的收入是3-5%左右。我们的出行成本太高了,造成很多人去买自行车和助动车。
当然,我本人觉得,把涉及公众福利的项目从上市公司里拿出来,可能更好,这是目前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还需要继续研讨。
S:我们注意到大众今年开始涉足地产和金融行业,这是出于什么样考虑?
Y:我们已经拥有国泰君安比较大的股份、光大证券6000万股份、海通证券,以及大众保险在金融方面我们也有相当大的股权投资,还有是92、93年一些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还有近几年的一些股权投资。已经形成集团战略重要一个侧翼。
另一个则是房地产。我们根据市府要求,贴近百姓,做平价房,经济适用房,百姓买得起的房。大众将来主业是交通运输,两翼是金融和房地产。主业是突出的,是品牌,而这两翼是为了公司更稳健的发展。因为交通运输毕竟有较大风险,劳动密集型的,成本则是刚性的,目前成本还只可能向上增加,向下空间比较小。但金融和房地产将来也会有比较好的前景。房地产方面我们1993年涉足,一直是小步慢跑。金融是1995年涉足,比较早。对这两个产业,我们不是现在进去,而是早就有培养过程,现在只是让它们更规模化。这样形成一个三角型布局,实现集团安全平稳和持续地发展。
S:上海企业家在气质上被人们认为比较低调和务实,而您对大众交通的规划似乎也是很稳健。
Y:我把大众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我也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大众。1988年,我32岁,人家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三十立在大众,不惑也在大众,五十也在大众知天命了。这感情一般人很难理解,我们在最艰苦的时候建立了大众,当时包括司机,一共200来人。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借了钱,租了闸北区和田中学一个报废的教室作为办公室。那里都是坑坑洼洼,外面下一天雨,我们要穿三天套鞋。因此我们格外珍惜。
上海企业家首先有开拓精神,敢于开拓一些新的领域;其次上海的企业相对来说比较稳健,这也是一种风格,不是追求一两年的效益,而是追求中长期效益。
企业往往不是被事业整垮的,而是被自己搞垮的。市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要应对市场不测。首先,现金规划,企业要有充沛的现金,合理的负债率,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第二,企业投资要干自己熟悉的,自己有把握的项目,不熟不做。第三,企业的跨度不能太大,横向不能太大,深度不能太深,风险可控。第四,企业要及时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三足鼎立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可能会出现调整,这是建立在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提出“三人文化”??三个“人”:股东利益最大化,充分考虑员工职业生涯,顾客得到增值服务。这三个“人”构成了大众的宗旨。
现在我们有将近4万多员工,一个员工家里一般是三口之家,就是12万左右,我们要负责12万人的稳定。《财富人生》把我和大众评为“企业公民”,我的理解是更有社会责任。因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社会才会健康。中国企业只有经营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纳税,整个国家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