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计划两年内在全国开设30至40家财富中心,人才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日前,光大银行副行长李子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中外资银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都面临着人才上的储备不足。
金融中心人才缺口更大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比例一般在10%左右,而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仅在20万人左右,占上海户籍人口的1%,难以填补与日俱增的银行网点,尤其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中心等高端机构的人才缺口。
东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芬表示,“人才也要讲历史积累”。在各项金融业务上起步较晚的上海,其人才积聚和纽约、伦敦等国际化金融中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李子卿告诉记者,高端理财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较高的产品和业务熟知程度,又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而像渣打这样的大型外资银行更是表示,他们既需要了解本土的本地金融人才,也需要具备国际经验的海外人才。
李子卿说,“在国际大银行里,通常有8年以上的银行从业经历才能够涉足私人银行理财业务。”而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金融人才缺口更加大,想要跟上银行扩张的步伐显然力不从心。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万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各有1000人,而上海还不到100人。
虽然上海市政府在引进金融人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落户政策上对金融人才的倾斜,但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收效甚微。
之前,伦敦金融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供给因素在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因素中高居榜首,银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各专业部门人员需要大量扩充的压力。上海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要逐渐把自己打造成金融人才的高地,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共识。
如何解燃眉之急
上海金融学院的朱德林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内地在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本市场的运作、国际金融结算、国际保险和期货市场上的业务开展都相对起步较晚,这些高端业务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而目前内地金融人才的培养大体是“土生土长,边学边干”的模式,这样的内部培养肯定跟不上急剧扩大的人才需求。如今的状况是高管人才缺,技术人才更缺。而在最基础的国际化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国内金融类大学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对此,朱德林坦言,“很多业务起步晚,连学校里的老师都没见过,只能把教科书上的理论传授给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他认为,金融类学校应该将年轻的教师送出去培养,同时从国外引进操作类的金融人才,弥补高校在国际化金融上师资方面的缺陷。与此同时,政府应该提供一定的资金。如果马上行动起来,两三年内就会储备足够国内银行各类业务运转需要的金融人才。
面临现在的状况,银行如何才能解决燃眉之急?朱德林认为,很简单。一是银行适当放慢扩张脚步,二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加快培养人才。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