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上涨的消息风生水起。
“许多城市的水价不是上涨了,就是正在上涨的路上。”1月16日,一位水务专家称发改委不应该动辄就越权表示“水价今年要涨”。
去年底发改委称,抓紧制定各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定价成本构成、审核标准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布。
发改委的首个监审对象便是水价。
当前物价一直高位运行,发改委启动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下称《水价成本监审》),人们热议不断,如何对水价进行科学约束,依然在等待一个第三方监管机构。
水价PK成本 近年来,“某市举行水价听证”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自来水企业提出涨价,理由多是“成本”增加,但奇怪的是,听证的结果也是只“涨”不“跌”。那么,谁来遏制供水行业的赢利冲动呢?
近年来我国水价涨了数十倍。“水价调整要审核成本,过去是政府直接投资、直接经营。”1月16日,上海济邦咨询公司总经理张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供水企业上调水价的理由,仅仅是成本太高,这是不可取的。
而今,作为物价调控主管部门的发改委,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即将出台的《水价成本监审》,就提出了衡量供水企业定价成本的财务内涵,为城市供水行业价格监审提供了政策依据。
“对于人员工资这一块,各地规定的税前列支标准都是很低的。”张燎说,如杭州规定960元,这一标准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一半,但《水价成本监审》提出,计入成本的人员工资标准是当地平均职工工资的1.2倍,这显然偏高。
恐怕关键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公用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大都由政府直接确定。”张燎说,他们采用“成本加利润”定价,分明就是一种垄断。
在业界看来,发改委从成本入手,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的成本,但结果却背离初衷。企业的成本是最不透明的一部分,公众无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实,而垄断企业就此将新增的成本,通过涨价转嫁到公众身上。
水价上调之辩 实际上,在许多资源性产品的定价机制上,均采用“成本加利润”的方法。如成品油,不仅达不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公众反应强烈的高油价问题。
“此次发改委通过《水价成本监审》来确定水价,同样有重蹈成品油覆辙的可能。”张燎担忧地说,水价调整足以刺激公众脆弱的神经。
去年,发改委主任马凯描述了2008年七方面的工作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2008年我国城市供水价格将适当上调。既然官方公开称水价还有上涨空间,这与中央控制物价的要求极不吻合。
事实上,“水价是不是要上涨,完全可以交由听证会来决定。”张燎指出。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的理由如果说服不了大家,水价上涨就只能不了了之,反之亦然。
何况,供水企业本身获取利润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涨价。“在定价过程中,企业可以将调水、制水、污水处理、管道等方面的涨价计入成本,同时也将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福利等支出摊入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不断推升。”张燎说。
由谁监审 2007年9月24日,发改委价格司、清华大学召开了《水价成本监审》启动会。如何将众多意见和建议纳入到《水价成本监审》的修改中,成为发改委一项紧迫的课题。
发改委请缨清华大学主持该项课题研究,而今该项重任已完成。“目前不便告知。”1月17日下午,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官员称,他们正忙于召开价格监管会。
“当下中国的水价成本监审,关键不在监审什么而在由谁监审。”1月17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城市供水而言,如何真正有效地监管水价事关重大。傅涛是《水价成本监审》课题的主持人。
“没有一个独立于第三方的可问责的监管机构,《水价成本监审》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张燎称,这正是听证会遭到老百姓诟病的原因所在,成本监管需要建立对成本、服务、水质的系统监管。
(责任编辑:张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