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股市震荡下行的影响,香港联交所1月5只新股悉数难产,成为最近10年来唯一没有新股上市的月份;而在2007年最后两个月在港交所首发上市的股票中跌破发行价达到17只,占所有21家的81%之多。
新股发行难产
恒生指数1月30日收于23653点,较之去年10月底的高点31958点跌幅达26%,其中一月中下旬跌幅尤甚。
近期香港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通过回购公司股份的动作来稳定市场信心。
新股上市方面,原先计划在今年1月发行上市的五六家公司也将计划延期,这使得今年1月成为香港联交所近10年来没有新股上市的月份。
而来自彭博社的统计显示,全球有近30家公司在今年一月份宣布取消或者延期IPO计划。
"面对目前全球股市低迷的现状,投资者选择持币观望实属正常;对于希望近期实现IPO的公司来说,无论是延期还是取消原先的计划,也是迫不得已。"京华山一的一位投行人士对此表示,"在市况转好之前,如果强行启动IPO计划,市场参与者可能处于谨慎的态度对待认购,选择用脚投票,从而使得公司错失良机。"
1月29日,阳光能源和新福港两家公司宣布暂时搁置了IPO计划;而上周昌盛中国和茂业国际百货已经向港交所申请将IPO计划延期。
来自阳光能源的申明表明,尽管公司国际配售已经获得足额认购,但还是选择了延迟上市,原先4.57港元-5.38港元的招股价也被相应调低为4.08港元-4.88港元。
目前,计划登陆香港联交所的公司中,仅有一只小型市值的新传媒仍旧按照计划进行从29日开始公开招股,另一家公司彩星博采已经完成上市准备,有望在2月1日挂牌上市。
不过,针对目前罕见的香港市场冰封现象,也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仅仅是偶然现象,"预计此后不少内地大型过去登陆H股将掀起新一轮的IPO热潮。"
普华永道的预测认为,预计今年香港市场筹资总额略低于去年的2950亿港元,约有85家公司通过IPO方式登陆香港市场,筹资总额约2780亿港元。
不少内地大型国企在港交所IPO的计划已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之中。
先A后H的内地大型国企中铁建在去年12月23日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A股IPO申请之后,于去年12月25日通过了港交所H股聆讯,预计发行股本约18亿H股。
而此前盛传的中国南车集团"先A后H"两地上市的计划也在进展之中,南车集团下属A股上市公司*ST汇通(000920.SZ)也因南车集团的重组工作而在今年1月15日开始停牌。
重庆民企龙湖地产也已选定摩根士丹利和花旗作为保荐人,预计今年登陆香港市场,筹资近10亿美元。
"破发"现象严重
和IPO冰封相类似的是,去年最后两个月登陆港交所的次新股也纷纷跌破发行价。
从去年11月初至今的3个月内共有21家企业登陆港交所,截至今年1月30日,仅
阿里巴巴(1688.HK)、
中国中铁(0390.HK)、
中材股份(1893.HK)和
兴业铜业(0505.HK)尚未破发,其他17家公司股价均跌破发行价,占21家公司的81%。
17家公司中,1月30日股价仅为发行价60%左右的有6家。
中国重汽(3808.HK)甚至上市以来股价一直没有突破过发行价12.88港元。
相比之下,A股震荡向下并没有影响新股的走势。1月30日上市的两只中小板企业达意隆(002209.SZ)和飞马国际(002210.SZ)在当日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微跌的情况下仍旧在当日创下403.54%和254.17%的涨幅。
对比之下,从去年1月至今131家A股IPO的公司中,尚未出现一家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
即便在最近三个月内,A股共计有40家企业通过IPO的方式发行上市,其中近期跌幅最大的中国太保(601601.SH)1月30日36.89元的收盘价仍旧高于发行价23%。
不过,A股上市公司中目前频繁出现跌破增发价的案例,这在选择了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
内地股票行情软件大智慧甚至编制了一个包括22家公司在内的"跌破增发"板块和相应指数。
当然,也有一些香港本地投行认为经过这一轮下跌,近期一些跌破发行价的次新股反而具备了一些投资价值,"在外围是市场企稳之后可以考虑选择一两只具有价值的股票来投资"。
不过,近期国际投行对于香港今年的实体经济发展表示担忧。
花旗银行预测报告将香港今年实际GDP增长率从原先的6.2%下调至5.3%,并认为香港经济在今年第四季度可能受美国影响放缓。瑞银预测认为香港今年实际GDP的增长率仅为2.5%。
兴业证券研究员张忆东周一发布的报告中表示,考虑到目前港股卖空指标未能有效放大,"在美国经济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谨慎预期仍会制约行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