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主要
农产品基本供给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在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农产品供给状况发生重大转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有序。
我 国农产品供求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粮食实现了连续4年增产,但是由于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6年产需缺口仍达361亿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仍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年均增加70亿斤左右,其中口粮消费比重将继续下降,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比重明显上升。而在粮食生产方面,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紧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科技普及应用不广、抗御灾害能力薄弱、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紧平衡成为粮食供求的一种常态,依靠国内生产保持95%的自给率十分艰巨。
农产品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问题逐步显现,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稻谷特别是粳稻产需缺口较大,玉米供大于求的格局正在向偏紧转变,食用植物油、棉花等产品的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不得不靠进口来满足,进口大豆已占消费量的2/3。农产品主销区在增加,调出省在减少,产销平衡区在缩小,区域供需平衡难度加大。
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形势紧迫。2006年底以来,由于受国际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和整个物价上涨的影响,粮食、生猪、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先后出现上涨。2007年11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占70%以上。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上涨6.6%,油脂价格上涨35.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8%,猪肉上涨56.0%,鲜蛋价格上涨10.0%,水产品价格上涨6.8%,鲜菜价格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
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很大改善,总体上是安全的、放心的。但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六大因素 当前农产品供求形势出现这些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0150万吨,与1996年相当,但是人口数量和结构却发生了显著变化。1996~2006年,我国人口净增了9059万,城镇人口净增20402万人,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43.90%。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已有2.1亿农民进入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大量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现在纯粹的农产品消费者,带动了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
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均消费标准不断提高,不仅对粮食的需求稳步增长,而且对肉蛋奶、植物油、瓜果菜等需求快速增加。以肉类为例,1996~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类由20.4公斤增加到23.8公斤,农村居民则由12.9公斤增加到17.0公斤。
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不再仅仅是口粮,还是饲料和工业的原料。目前,全国1/3的粮食用于生产饲料。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以大宗农产品为主的原料需求不断增加。以玉米为例,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受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驱动,一些国家还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质能源,出现了人车争粮、粮油争地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也对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是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约束不断加剧。1996~200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5亿亩下降到18.27亿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2/3。据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病险水库占1/3,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130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近几年,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高达3亿亩以上。
五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农业成本不断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较低,许多农民弃农务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长期高位运行,仅柴油涨价一项就使湖南农民种粮每亩增加30元左右成本。同时,农村劳动力价格也不断上涨,2007年中籼稻亩均人工成本增长8.4%。
六是世界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显现。由于一些主要出口国生产下降和一些国家大力发展能源作物,影响了世界粮食的供给量。由于供给趋紧,加之石油涨价引发的生产成本上升,2007年以来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纷纷创历史新高。国际农产品供求形势变化和价格上涨必然通过进出口贸易及期货市场传导到国内。这是近期我国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我国今后利用国外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 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不仅要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生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更要在以下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8年元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这已是新世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锁定“三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争尽快取得成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始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继续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鼓励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切实提高耕地质量。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以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和血吸虫疫区为重点,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着手规划开发一批粮食生产后备区。加快恢复发展油料生产,切实抓好南方油菜生产,积极恢复北
方大豆种植面积,开发多种油料资源。稳步发展棉花、糖料、蔬菜、水果等产业,实现经济作物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生猪生产,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生猪调出大县建设,加强信息发布和生产引导。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品种改良,发展养殖小区,完善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发展禽肉、禽蛋生产,提高规模饲养水平。大力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
三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兼顾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既要采取最低收购价、储备吞吐、进出口等调节办法,又要运用财政补贴、信息引导、市场监管等调节措施,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明确农产品市场调控目标,完善调控手段,把握调控时机,提高调控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农业稳定发展。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江文胜)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