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而前一日公布的1月份PPI数据也高达6.1%,国内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出于对紧缩政策的担忧,债券市场春节后结束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反弹行情,步入震荡调整期;多数债券研究员认为,由于股市进入盘整以及流动性充裕局面并未逆转,债市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市场将在震荡中静待变化。
通胀数据持续高企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食品价格上扬、雪灾和春节因素是推升物价的重要因素。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张杨在其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推高CPI、PPI同比再创新高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从肉禽及油脂价格走势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增加食品供给的政策措施没有见效,同时延续时间1个月雪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金公司的研究团队则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成本推动型通胀上升期,粮价、猪价将在高位运行,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这些都加重了通胀压力。
对于2月份以及今年的物价走势,张杨在研究报告中表示,2月份的翘尾因素将达到6%,如果不能及时平抑肉禽类价格,未来数月CPI仍然可能再创高点。展望未来半年的物价走势,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全面提高,PPI上涨给下阶段CPI带来新的压力,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严峻。
央行调控需更具艺术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1月29日的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上表示,“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一最新的表述一度引起市场对于“从紧”货币政策的重新思考,对于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预期增强。不过,随着今年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和进出口数据的出台,特别是通胀数据的公布,使得之前预期“从紧”政策适度灵活“放松”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张杨表示,在国内资源税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预期下,未来生产资料价格面临继续上涨的压力,坚持紧缩政策控制通胀蔓延的趋势很有必要。而作为“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执行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央行调控难度日益加大。近期央行一直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货币工具进行流动性调控,2月14日央行通过央票和正回购回收3300亿元,2月19日央行再度回笼950亿元;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已经连续三天创出新高,中间价已经逼近7.15关口。但是,由于受外汇占款等货币供给刚性较大的影响,目前为止,央行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曾表示,用公开市场业务来对冲由外汇占款和国际热钱流入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作用不大。因此,面对高位的通胀数据和日益高涨的通胀预期,央行的调控需更具艺术性,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需要体现更好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债市上下皆难
受7.1%的通胀数据影响,上证国债指数收盘下跌0.07%,报收于112.39点;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样下挫,国债指数和金融债指数分别下跌0.06%和0.08%。
不过从整体走势来看,债券市场对高企的CPI数据反应尚属温和。中信建投研究员郑晓秋表示,债券市场由于受紧缩预期的影响,短期内将持续调整,但是下跌的空间不大。因为当前收益率水平依然很高,加息虽然还会有,但次数肯定减少;另一方面信贷的收缩和股市的调整,都会使资金向债市回流。
债市的下跌空间有限,但是前景也不乐观,国泰君安研究员姜超认为,2月份的物价可能还要创新高,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债券市场将继续下调。
作者:周文渊 中国证券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