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汽、通用、五菱重组后首次参加一次展会,于是三家公司的标志被一同画在了模特的手臂上。
随着东风和北汽的并购计划曝光,排名前五位的中国汽车企业已全部加入并购阵营,而这一切发生在短短五六年间。业界专家认为,面对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风潮,中国汽车工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三大命题不容回避--
命题一
并购从现在开始?
"即便没有"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组建"汽车国家队"的传言,中国汽车企业仍会发动一系列并购。
"
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称,按照世贸组织公平竞争的原则,旨在扶持国内汽车企业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而这一政策一旦终止,国外汽车巨头将很难给"国字号"企业以出手并购的机会。"有实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且越快越好。"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则持不同意见。"从长期来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大势所趋,但当前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尚未到来,市场基础也未形成。"中国进入"汽车时代"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车市一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使汽车行业特别是轿车利润率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徐长明认为,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还将保持十年左右,在此期间企业每年吃市场增量就能活得很滋润,远到不了规模不够就活不下去的地步。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大致相同。只有当汽车市场基本饱和,汽车生产利润摊薄,必须达到百万辆规模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大规模兼并重组才会出现。更重要的是,当前汽车重组还面临地方政府的巨大阻力。各地政府都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除非像南汽那样亏损严重,否则轻易不会放手。
命题二
"政府+市场"是标准模式?
从一汽并购天汽开始,中国汽车业并购便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新华信汽车研究部副总监孙木子称,这是一种"政府牵头、市场化交易"的模式,它将为汽车行业的后续整合提供标杆,并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汽车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对这一模式,业界意见不一。"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汽车企业将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几乎都是纯国有企业,国家作为出资人,必然会成为推动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企业并购仍遵循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存在就是合理。这种"政府+市场"的重组模式是不是最佳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汽车专家贾新光则认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国内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成少败多。强势一方没有充分考虑合作方的权益,弱势一方被兼并后则失去了发展规划、财务、人事上的独立性。我国政府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扶持三大集团的产业政策,客观上强化了三大集团兼并其他汽车企业的权利,多数重组成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难以成功。他强调,兼并重组双方,一定要在市场战略层面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并认真规划双方将来的发展前景真正实现双赢。
命题三
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
无论是业已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还是传说中的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都将培养年产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这将在客观上加速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它是否会导致企业盲目扩张而忽视质的提升,这是业界最为担忧的问题。
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兴业证券汽车分析师林木红表示,对于有些汽车企业而言,发起并购与其说是为了发展,不如说是为了生存。北京
福田汽车公司总经理王金玉也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最终都要加入全球竞争,而在这场游戏中,年产100万辆是最低门槛,达不到这个数量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获得竞争的优势。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要有全球视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刚明则表示,汽车工业不能片面追求规模经济,忽视增长的效益。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在追求大规模生产,但汽车生产散弱乱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观。今年全国汽车产销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万辆,但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有多达140多家的整车制造厂,数量比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还要多。他表示,国内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经济的做法,没有使规模生产发挥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专家预测,今后国内汽车市场将呈现重组热。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