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俄罗斯东部大开发计划落实之际,近日,由国务院东北办牵头制定的《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合作规划》也已完成。
为了能把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规划》中建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21世纪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物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先行兵”。
口岸物流近年发展迅猛 据了解,在《规划》中提出,中国将在口岸城市加强物流建设,作为项目之一的“同江东港-俄下列港浮桥”已于2007年底正式开通,填补了黑龙江省水运口岸初冬和初春两个时期水上运输的空白,真正实现了同江口岸常年过货,四季通关。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口岸城市物流建设上投入不断加大,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口岸设施及附属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黑龙江省还重点建设了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绥芬河综合物流园区、同江哈鱼岛物流园区和黑河吉斯达国际物流采购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四个口岸为主体,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为依托的中俄边境口岸物流通道网络。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口岸进出口货物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达到1149.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净增长184.8万吨,增幅为19.1%,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阶段。
我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与俄罗斯远东赤塔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开展了国际道路运输,绥芬河、东宁、黑河、满洲里、珲春等10多个口岸开通了长期性的国际道路运输,有客货运输线路近70条,占我国与周边国家开通的客货运输线路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绥芬河、黑河、同江等地,多层次的中俄边境口岸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正逐步形成。江海联运为黑龙江省物资外运增加了出海通道,提高了沿江地区运输与物流效率。黑龙江省对俄水运通航里程有2981公里,其中能通行千吨级船舶的三级以上航道2586公里,已成为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边境口岸物流信息化进程较快,电子大通关正在向税务、工商、检验检疫、海事、银行等领域拓展。
全方位国际物流格局雏形初现 黑龙江省内的中俄边境线漫长,从西北至东南有15个国家一类口岸,目前绝大多数已经开通。此外,黑龙江省在开辟陆海联运通道方面已见成效,除稳定发展至大连等国内港口的传统通道外,黑龙江省还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先后开辟出绥芬河铁路口岸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和俄罗斯远东各港口等多条国际物流通道,且均有实际运输业绩。
拥有“铁海联运”的内陆港是黑龙江省国际物流的一大特色,已实现了出海口的延伸。哈尔滨内陆港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个内陆港之一,它不仅与满洲里、绥芬河口岸相连,还可以直接办理省内外货物经大连港的进出口业务,近年来还开通了直达蒙古、香港的集装箱运输。
黑龙江省以铁路为主的多种国际运输通道已经建成,每年从黑龙江省经过哈大线,再从辽东半岛进出口的商品运量一般为300万吨400万吨,省内的国际铁路运量基本占国际货运量的60%??70%。在此基础上,公路、水运、航空、江海联运等运输途径构成了该省多样化的国际运输方式。
目前,黑龙江省对俄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408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343公里,水上航运里程2981公里,开通对俄航线13条、国际客货运输线路41条。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种类型并存的国际物流企业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该省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原来外运、外贸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国际物流企业队伍。如在绥芬河、黑河和东宁等口岸城市,一些生产型工贸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大型货车,组建国际运输车队,特别是绥芬河市还辟建了国内首家民营国际直升机(货运)机场,形成了一条通往俄境内的空中运输走廊。
中俄物流对接期待“更流畅” 尽管《规划》蓝图为东北物流业带来机遇,但中俄两国物流合作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专家认为,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的中俄物流业虽有所发展,但存在一些通关手续繁琐缓慢、人才后备力量少等方面的梗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同江市晓龙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副经理刘晓东告诉记者,成立两年多的晓龙公司是同江市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因通关手续繁琐、信息不畅等,企业发展缓慢。“梗阻多在俄方,原本五六分钟就可过关的车辆或货物,往往在俄海关就得半个小时,有时得一天左右才能过去。”刘晓东认为,通关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公司所能解决的,希望政府能多出面协调解决,保证物流的畅通。
据悉,黑龙江省在与俄接壤五个边区、州会晤时,将中俄边境口岸物流发展列为重要议题,商定边境口岸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协调建设口岸大型物流基础设施、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等问题,通过完善协调机制,逐渐实现两国口岸之间、通道和节点之间的物流畅通。
此外,还存在着对俄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企业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专家认为,要提高国际物流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有信誉的国际物流企业“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培育壮大物流园区外贸企业的经营主体,规范企业贸易行为。
同时,要加大对从事国际经贸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全面掌握外经贸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应加大力度营造有利于国际物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来源:中国水运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