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国家出台了一项项惠民政策,取得了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展数据。
数据折射出中国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走过的不凡历程:许多人的梦想因之实现,许多家庭的命运随之改变。代表、委员谈及这五年的变化感慨万千:“科学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 数字全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2万亿元升至2007年的超过5.1万亿元,5年财政收入增长超过1.5倍,年均增加6000亿元。老百姓也得到更多实惠:教科文卫方面的支出,由2004年的5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26亿元。
“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是财政支出结构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严诚忠代表说,公共财政这五年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好钢用在刀刃上,财政增收部分也有了新的着眼点:关注弱势群体。公共财政从向投资领域倾斜转到向老百姓福祉倾斜,让老百姓共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严诚忠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还应关注民众的多元化需求。现代社会的“民生”概念已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基本保障,还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弱势群体,并不只“弱”在吃饱穿暖,更多“弱”在持续性发展上的难以满足。他建议,财政投入的结构要避免单一化,除了物质上的托底保障,也要增加精神文化领域一定比例的投入。
股市凸显经济“晴雨表” 数字2002年,中国股市的市值仅在亚洲新兴市场排第四位。2007年下半年中国股市市值在世界上排名位居第四,总市值突破30万亿元,而中国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四,A股开户数日益扩大,目前已达1.2亿户。
朱玉辰代表说,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上市公司质量有显著改善……五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市场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值大幅提高,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股市正逐步呈现中国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已成为社会各层面管理财富的一个平台。
“开户数的增加,表明资本市场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财富效应初步显现。”朱玉辰说,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的整合,上市公司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还推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转型,引领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确立,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
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数字2006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2500余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87.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1.14%提高到2006年的1.22%。2006年中国监测的50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占到六成多,较2002年提高近三成。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代表表示,从十六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逐年加大。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以上海为例,2000年来一直保持了环境生态建设投入占同期GDP3%的强度。建成了一大批污水处理厂、电厂脱硫、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等治理设施。二氧化硫和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呈“双降”态势。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领域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目前,通过加大环保力度,能源排污单耗都在下降,但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出现了传统污染和非传统污染并存的情况,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张全代表谈到,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还是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就业政策彰显成果 数字2003年至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新增约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就业是民生之本。陈凯委员认为,过去五年之所以能够确保每年推出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同时控制失业率,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有调查显示,国家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年来,我国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也与新增就业岗位数量相适应。国家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更多的劳动者通过创业,不仅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也为其他人创造了一定岗位。此外,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我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上海为例,本市户籍人口都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就业,控制了失业率。陈凯委员表示,除了政府,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也积极投身到推动就业的行列中,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数字2003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和文化的投入超过1300亿元。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幅超过6%,首次突破4000元。
“数字背后,体现了"让更多农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盛亚飞代表表示,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的投入领域由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立足强农惠农。盛亚飞认为,加大“三农”投入,重点是为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除了投入,在下一步发展中,还要抓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目前农民收入中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长三角地区已占到60%?70%甚至更高,在中西部农民收入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已经成为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盛亚飞认为,政府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农业技术等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