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妮娜 北京报道
充裕的资金、扩张的冲动直接推动国内上市银行在2007年加快海外布局。来自金融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国内资本市场强劲发展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了良机和后盾。但是究竟采取并购还是自设机构的方式,需要根据银行的战略和发展现状“量体裁衣”。
海外并购需要牛市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认为,现在是
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资本市场强劲发展,加上美国次贷危机下金融机构盈利大幅下降导致市值缩水,二者为国内银行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末,工行、建行、民生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了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
牛市可为银行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后盾。阎庆民说,如果中国资本市场保持往上走的强劲趋势,可以使上市银行在市场上筹集充足的资金,满足海外战略发展的需求。此外,利用美国的次贷风波,处于经济周期性疲弱的时机,国内银行可以购入银行类或非银行机构的股权,这是笔合算的买卖。“如果等到美国经济好转,那时候收购会很难。”阎庆民说。
他认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应该看到它上涨就采取调控措施,而应该让它周期性地发展,走势有高有低。“这实际上对中国上市银行走向境外实现并购是一个最好的支持。”阎庆民说,当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相比美国上市企业股价下跌,中国的一些银行市盈率现在很高,从市场募集的资金可以支撑其进行海外并购。
战略选择需量体裁衣
一些银行偏爱并购,一些银行则青睐通过设立机构的方式布局海外市场。全国政协委员、
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认为,尽管美国次贷危机从价格方面为国内银行业并购提供了机会,但是,是否具备管理对方企业的能力是招行海外并购重点考量的因素。
秦晓说:“买东西首先要考虑的是需要不需要,而不是价格。招行也会考虑购买,但会更慎重一点。”考虑的因素包括收购的银行和招行的规模、经营地区是否匹配,进入后是否有管理企业的能力。他认为,海外并购是一个长期布局,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就认定现在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他指出:“银行业在国际化、走向海外市场时,银行业本身的重组一直是很活跃的。”
秦晓透露,招行“比较喜欢和中国经济国际化路径相吻合的区域,比如说东南亚、香港,会优先考虑。”
阎庆民分析说,从监管的角度考虑,招行之所以没有选择并购这条路径主要是因为还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到海外市场进行股权并购,此外也受制于人才、管理储备方面的条件。但他建议中型银行可以考虑作为财务投资者适量购入海外金融机构股权,以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
次贷危机警示要居安思危
加快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经济不仅从次贷危机中看到了“走出去”的机遇,也引发了对金融业居安思危的探讨。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认为,去年我国银行业发展比较顺利,总体看利润水平较高,但是美国在发生此次危机前,经济也非常红火。“发展顺利的时候,必须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李若谷说,对于国内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近几年银行通过改革在内控和风险上有了质的提高,但是毕竟时间还短,对于风控能力的提高还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他以住房贷款为例,该业务在中国兴起大概是10年左右的时间,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银行在住房按揭贷款的管理上还存在相当差距。“我们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没有非常完善地建立起来。”他说,一些基础性工作还需要大大改进。此外,国际大行在此次危机中遭遇的巨额损失提醒国内大型的商业银行,在今年的信贷业务上,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好风险。
“不该把钱借给没钱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但美国为什么会犯这个常识性的错误?”李若谷说,应该吸取美国降低放贷标准的教训。当前我国房价持续走高,风险现在看来还可以控制,贷款不良率较低。但要预计到,一旦经济发生波动,我们的贷款指标会有什么样的变动。李若谷提醒说,美国次贷危机警示国内银行业要居安思危。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