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刘铮、王丽、常璐)20年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使得贵州毕节这一生态脆弱、极度贫困的喀斯特高寒山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厉以宁、何丕洁、李卓彬、王孝询四位全国政协委员10日下午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
厉以宁:扶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参与 “过去的扶贫,往往高高在上。在毕节地区我们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跟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讨论、研究,怎么把毕节的工作做得更好,让毕节的发展更快。”民盟中央原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委员说。
为帮助毕节地区发展,各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每届顾问组分别由来自煤炭、电力、化工、农业等方面的15至25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到毕节考察,把自己当作毕节的一员,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说到毕节试验区建设,厉以宁重点介绍了三点:一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开始试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一些探索;二是八个民主党派都有明确分工,都包下一个县或一个县级市,展开工作;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毕节150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分三批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
“2008年是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希望能够总结毕节的扶贫经验,并且争取通过这一做法,能够在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再做试验。”厉以宁说。
何丕洁:村民票决扶贫开发项目 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委员,介绍了民革在毕节地区条件艰苦的纳雍县扶贫进展情况和感受。
1991年开始,民革在纳雍做规划和基础工作。纳雍煤炭资源丰富但交通非常不便。民革请了煤炭专家,同时向有关部门呼吁修建公路,现在当地“出行难”初步解决。2000年后,扶贫重点放在入村入户增加农民收入上。采取参与式扶贫,如何脱贫、做什么项目,不是由专家官员定,而是发动村民来选择。
“我们请村民投票。比如把村民酝酿提出的15个项目画成图,养牛就画头牛,在每个图片下放一个碗,每个农民发6颗玉米豆,喜欢哪个项目就往哪个碗里放玉米豆。这样选择了6个他们急需的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帮助,组织实施。”何丕洁说。
无论是建水窖还是修路、修学校,都是按照村民的选择,一一帮助落实。何丕洁认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借鉴这个方法,这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非常有意义。
李卓彬: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典范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委员刚从毕节调研归来不久,谈起毕节的变化,感触很深。他说,这样的地方如何发展,不仅在西部开发中具有特殊意义,对全世界来讲,这样的地区能够寻到发展良策,也引人关注。
李卓彬指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具有开拓性、先导性的战略意义。像毕节这样的贫困山区能做到的事情,中西部其他贫困山区更应该能够做到。建议适时总结20年来试验区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推进试验区试点。
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知识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例如,致公党每年为毕节地区培训100名英语教师,帮助建设希望小学,对乡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
“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统筹下,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的扶贫和试验工作,这已经成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典范。”李卓彬说,我和几个民主党派主席、副主席两会期间谈到这个事情,大家觉得应该再齐心协力,继续加大力度,多做一些贡献。
王孝询:走科学发展之路 “毕节值得关注,毕节值得借鉴。”致公党中央常委王孝询委员说,1988年,毕节就开始考虑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通过20年实践,显示出科学发展观的巨大生命力。
王孝询说,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广大地区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状况。毕节在这20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比较好的模式,有一些可以总结借鉴的东西。
王孝询认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统筹规划,不要一味、片面追求增长,而要全面统筹;把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毕节20年前这么落后,是因为这三个生产力没有协调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最终归结到走科学发展之路。
“借鉴毕节经验,和各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在中国贫困地区,可以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面貌会有很大改变。”王孝询说。
2008年全国两会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