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
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月份上涨2.6%。
根据统计数据,1至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5%;食品类价格上涨20.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下降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6%,居住类价格上涨6.4%。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加快上涨,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基本走势。从环比看,2月份除食品类价格上涨7.1%外,其他类价格涨幅均在0.5%以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因素,核心价格同比上涨1.0%,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态势和涨幅基本一致。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相互叠加,导致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上涨。初步测算,2月份的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3个百分点,低温雨雪冰冻气候影响占1.03个百分点,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1%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雪灾对全年通胀形势的影响还将延续,大量蔬菜冻坏,仔猪、肉禽冻死,导致四五月份的蔬菜、肉制品价格涨幅难以回落,甚至有所提高。此外,油菜产量的减少,使全年植物油价格持续上涨。以上情况均会对全年物价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国际原油、金属及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也对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有直接影响。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美国货币政策的宽松正为全球制造更多的流动性,这给中国目前的通胀很大的压力。
而昨天统计局发布的2月最新PPI数据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数。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陈济军告诉记者:“上游产品的强烈需求促使PPI指数持续走高,这也会推动CPI的上涨。”
央行或出招调控
目前,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央行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措施应对持续走高的CPI。按照惯例,公布CPI之后的1至2周将是加息以及其他调控措施出台的敏感时间窗口。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测,两会结束后,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可能会更为果断,“我们认为,今后几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的可能性很大”。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则认为,此次物价指数上涨主要由短期冲击所致,因此加息没有必要。此外,对于目前这种结构性物价上涨,加息也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因此,控制通胀更应该从财政政策上入手。首先可以通过减免进口关税,加大进口产品平抑物价。其次,可以对“三农”进行补贴,既消除社会分配不公,也调动农民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