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大额顺差,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121.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82亿美元,7年增加了13160亿美元。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静建议,有必要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大量外资流入,不仅闲置了内资,还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限流入、促流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张静说。
限制资金流入、扩大资金流出 在限制和减少外债资金流入方面,张静认为,一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如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中资企业外债方式进行管理;加强外债资金结汇管理,明确借债资金不得结汇使用;规定除国家鼓励的行业外,外资企业不得借用外债。二要适时取消外资银行外债税收政策优惠。
“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资金流出、限制资金流入。”张静表示,一是适度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目前,政策上只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应该逐步扩大到符合资格和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扩大资金流出,还可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是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将人民币转化为外汇流出。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可以将人民币转化为外汇流出,这类似于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将资金调回境内。
三是鼓励企业将境外募集的资金在境外使用,必要时限制或暂停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允许企业境外上市筹集的资金在境外保留和使用,不再强求调回结汇,允许企业在境外进行各种投资和经营。必要时,暂停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只允许在境内发行债券或上市。
扩大进口、支持企业“走出去” 张静建议,可以考虑“降低关税,适当鼓励进口,扭转贸易顺差压力。”如对一些国内短缺资源、能源、原材料等,可以取消关税,对技术类产品、设备、软件的进口也可以实行零关税,同时继续放宽对民营企业进口的限制。另外可以“扩大国家对资源的储备和投资。”如国家已经建立了石油储备,还可以将储备物资范围进一步扩大,或者在国外投资,获得资源的未来分配权。
她表示,要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放宽限制,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除短期外债和投机性头寸外,取消对其他资本项目的限制,以便利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还要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许可管理,在审批、税收、法律、担保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
张静强调,我国应“建立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协调机制”,国务院设立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协调机构,制定国际收支平衡战略规划,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