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四个月前宣布与贝尔斯登全面战略合作时的踌躇满志完全不同了──3月17日,
中信证券以最快速度发布了一份“撇清”申明,称目前双方“尚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更未支付任何价款”。至于未来还有没有可能,中信“不能保证”。
大转变的原因很简单,与中信宏大的互相持股及合资计划还没来得及启动,财务状况受到市场普遍怀疑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前一天已被以每股两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摩根大通。
在出售前最后一个交易日,3月14日,贝尔斯登的股价已经狂泻至每股30.85美元,不到中信最初准备入股时候股价的三分之一。
“如果与贝尔斯登的交易已经完成,现在就会很后悔了。”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马青表示,中信因祸得福。
然而,每股两美元,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价钱,更是一个中国海外并购大好时机到来的新信号。就贝尔斯登的例子而言,用2亿美元代价换得华尔街最老的一块金字招牌,怎么算似乎都占了便宜。要知道,这是一家以高收益增长率著称的投行,向来以自己80多年未间断的盈利历史为豪。直到今年1月,一些分析师仍对贝尔斯登给出了每股100美元以上的目标价,远高于它现在的救赎者摩根大通。一个更值得期待的远景在于,如果中国买家们在美国金融业陷于困境时搭手,将为其成功营造市场“稳定者”而非“入侵者”的形象。
事实上,已经有更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在为新一轮海外并购积极准备。两会期间,中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都表示将加快海外投资步伐。最近,已经入股欧洲富通银行的平安,又传出准备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的消息。
在资金成本极低又垄断了对外投资通道的背景下,中资金融机构往往用“钱不是问题”来概括自己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优势??需要高度警惕的是,在贝尔斯登大甩卖这个交易里,价格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来做投资判断的衡量尺度。
首先,虽然贝尔斯登的售价已达到了一个创纪录的低点,却未必表明美国金融资产的价格已经触底。贝恩中国合伙人唐麦(MichaelThorneman)认为,现在去买一个美国公司显然比12个月以前便宜??特别是在美元走软的时候;但是未来一两个月内,价格可能比今天更低。
更重要的是,在以美国为震中的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和扩展的时候,对金融机构价值和风险的估量尤为艰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对于西方金融机构复杂的资产和业务结构,一般买家罕有辨析能力??即使拿到了每股2美元的低价或者零收购价,也可能赔本。“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承担多少债务”。
目前中国海外金融投资普遍出现较大浮亏,正是其风险识别能力的一个注脚。在与西方对手存在显著差距的时候,所谓通过并购来获得新的成长的说法尤其可疑。比较而言,由于兼顾到彼此实际和利益,中信最初提出的与贝尔斯登与在境外合资经营投行业务的模式更有实践意义。考虑到贝尔斯登的新东家摩根大通一直有意深拓中国市场,但苦无门径,贝尔斯登转手更可能意味着中信前述交易随之转手,而不是完结。
(诸葛臻对本文也有贡献) 来源: FT中文网-FTChinese.com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