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时代的第一轮牛市,已悄然走到十字路口。
这一轮博弈中,部分未能转变思路的基金和机构,被无情抛入机构投资者的边缘。
溃败增发股
经过最近一段时期的调整,原本被市场所追捧的增发概念,也风光不再。
根据天相投顾分析师王巍峰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07年以来所有有增发(定向和公开)行为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大幅缩水,个别公司甚至被“腰斩”,折价几乎达到50%,而实行公开增发的公司,除少数几家外,几近全线“破发”。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沪深两市共有193家A股公司实施了209次增发。其中,定向增发168次,公开增发41次,再融资总规模达3425亿元,定向增发合计募集资金2594亿元,公募增发合计募集资金830亿元。在41次公开增发中29次是在2007年10月份以后实施的,占70%的比例;168次定向增发中,有72次是在2007年10月份之后实施的。
“我们快支持不住了。”一位基金公司的外联人员经常在聊天中说这句话。
在急剧扩容的破发大军中,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一样未能幸免。如参与山河智能公开增发的基金公司中,南方稳健成长及贰号基金、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型基金各获优先配售股68.57万股,而全国社保基金502组合、407组合以及诺安价值增长基金也各优先获配67.45万股,当时的发行价为54.62元,按照低点31.39元计算,每股亏损高达23.21元,上述机构帐面浮亏已经达到7879.56万元。
而去年10月份国电电力的增发,参与基金数更是创下78家的记录,双良股份增发时有50家机构参与其中,而振华港机、金发科技等也受到十多家基金的热烈追捧。
破发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增发过程中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被大股东“忽悠”的例子不少。比如,去年增发的三房巷.在被宣传具有“重大意义”、“前景广阔”的增发项目上,公司大股东却没有参与优先认购,原股东最终认购的定向增发总额也仅仅只有发行总量的12.7%。
对于上述亏损的出现,有基金经理诉苦,称“我们都给大小非买单”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中,这样的言论多次出现。一位私募的总经理表示,市场下跌中很大一部分做空动能,来自于原本以极低价格拿到原始股的限售股股东们,他们正在大量抛售套现。
华泰证券海口龙华路营业部总经理庄虔华分析也认为,“在市场一致看多的市况下,解禁股的套现心理可能还不那么迫切,现在预期产生分歧,分析师、基金底气也不很足了,解禁股必然产生了更强的套现冲动,从而形成一个小周期的恶性循环。”
机构“散户化”
“机构,包括基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和分析师意见,在大牛市环境下被迫提高估值水平,部分研究报告则蓄意推波助澜,这样与基金等机构的一致看多预期相互推动,进一步也加重了市场的非理性。”
对于一直强调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的机构,却在市场失去理性的时候,摈弃了一贯坚守??或者说口头上一贯坚守的原则,的确发人深思。
银河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群航认为,对于基金、机构等在高估值市场中的投资失误,虽然不应该把板子都打在基金的屁股上,但是作为管理委托人几十亿上百亿资金的这些基金和机构,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其介绍,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上,基金绝大多数属于“二手研究”,他们赖以分析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券商的研究报告,没有实地深入地调查,或者没有足够时间深入了解上市公司,拿到第一手的全面详尽的数据不太容易。
缺乏经验,对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对熊市的切身体会,则被王群航认为是这一次博弈中部分基金和机构败走麦城的最重要原因。据其介绍,很多基金经理从未经历真正的熊市,都是在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管理资金的。
证发投资投资总监王坚认为,全流通时代里的第一轮博弈,反映出很多问题。首先是机构投资者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估值标准,同时又没有坚持投资谨慎性原则,一味的追逐利润,忽视了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和理性判断。
其次,市场更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监督体系,不仅仅要对基金公司每年的业绩进行排名,还应对基金经理是否违背基金契约和投资原则的情况进行统计备案,对不能秉承招募说明书中既定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进行公示,以便投资者对管理团队全面认识和监管层监管。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