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斌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股市大幅震荡,众多向来是投资机构至爱的蓝筹股股价也大玩蹦极跳,很多投行和券商分析师原来给予“强烈推荐”、“买入”和“持有”投资评级的蓝筹股纷纷变脸。
细心留意券商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评级,我们会发现,短短时间内,它们给出的评级如过山车,不同机构对同一家公司的评级差异极大,甚至同一家机构内部也存在很大分歧。
投行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如同海鲜价,短期内都可以变出几个行情来,如同儿戏,权威性和公允性尽失,投资者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可能会损失惨重。
国际投行对一些股票的评级和估值是很多投资者作出交易决定的风向标,不少投资者患上了对大行评级的依赖症,唯国际大行马首是瞻,但国际大行变脸之快令投资者猝不及防,很多早前根据投行估值报告入市的股民最近损失惨重。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他们还对投行寄予厚望,希望投行能够提出有利的依据支持公司股价,但没想到最近出炉的投行报告却令他们大跌眼镜,原来很多被投行强烈推荐买入的股票目标价位大幅跳水,而且还继续被投行狂踩。更让投资者愤怒的是,投行在对市场看好的同时却在忙于出货。很多投资者事后看了大行披露的减持公告,才知道它们在边唱边卖,散户则不断接货,真正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虽然国外大行还没有掌控中国金融业的命脉,但是他们已经控制了金融市场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喧宾夺主地充当了市场发言人,对市场走向具有“最终解释权”。不少外资投资机构也趁着中国股市调整的良机“唱空”中国股市,压低中国上市公司的估值以便低价入市,投资者对此应予以警惕。
投资银行是市场主要的交易者,尽管研究部门和投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无疑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少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也在抱怨,如果对上市公司不看好的话,他们将受到上市公司的冷遇甚至封杀,尤其是对掌握销售通道和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银行、保险公司更不敢轻易得罪,这样一来,我们还能指望投资银行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吗?
美国次债危机,中国宏观调控和高通胀,大小非解禁,这些都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事情,早在去年已经出现或可以预见,加息也是期待中的事情,是否有必要为之择路而逃?但是股市在6000点以上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不是减持或卖出的声音,很多投资银行还在坚定地看好2008,其策略就是“持有”和“买入”成了大多数报告的主旋律,各大机构都选出所谓2008年“十大金股”,如今人见人怕的银行、保险、地产板块、是多数券商看好的投资主角。当股指跌去40%的时候,这些板块就成为做空的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讽刺。
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不能见风使舵、口是心非,市况好的时候就尽力提高目标价,煽风点火,市况不好的时候就将上市公司的目标价往地板处下调,摧毁投资者信心。当市场好景的时候,希望这些报告能够帮助保持头脑清醒,不能低估市场风险,对公司估值要有合理客观的依据;当市场下滑的时候,更要帮助投资者保持冷静,从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进行客观判断,引导投资者采取理性的投资策略。
券商和投资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变化重估目标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短期内对一家公司的价值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只有两种可能性,不是素质有问题,就是动机有问题。投资者不能将券商和投行的研究报告捧为投资圣经,分析师也不是神仙,市场的变化有时候也往往出乎其预料,同时,不排除一些研究报告是别有用心的。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弱者,对于券商和投行的报研究告和投资评级,不应迷信,应当进行权衡考虑,独立思考,审慎参考。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