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采取A+H的形式挂牌,年报业绩会也开始频繁的“两地连线”??3月25日,选择在同一天发布2007年年报的
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和
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无疑都选择了联通北京和香港。
不同的是,中行董事长肖钢因公务原因,未能现身年报会。
相比于其它中资银行,中行的业绩无疑是最惹人关注的,理由很简单,中行在美国次按危机当中涉水最深,成绩单也可能最不好看。
事实上,3月25日,中行交出的成绩单有些超出业界想象。
在对次按资产进行12.95亿美元(约94.6亿人民币)的拨备之后,中行的税后利润仍然达到了562.28亿,同比增幅为31.33%。
根据披露,中行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次按相关资产剩余规模约为49.9亿美元(约374亿人民币),比2006年年末的106.33亿美元,大比例减少超过53%。
中行副董事长兼行长李礼辉、副行长朱民、副行长王永利,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访问。
详解拨备流程
《21世纪》:中行是中资行中走出去比较早的,因此在次贷危机中受伤也比较深,从中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王永利:中行一直是外币投资领先的银行,所以我们在次贷中的投资也是国内最大的一家,至于在这次次按损失当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一直是我们在探索的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次级债危机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全球这么多一流的银行都参与到这里面,而且很多大银行损失确实是惨重的,这看来应该不是一个个别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与目前的货币体系有关系,长期的信贷投放造成流动性过度;
第二,一个证券投资市场如果长时间保持利好,有投资就有回报的话,确实会对风险意识带来影响,每一个投资人都面临巨大的投资回报压力,如果别人都参与而你不参与的话,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回报压力。所以,如果一个投资市场保持几年的利好,最后的波动性肯定是很大的;
第三,我们认为,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比如说新的产品和领域,如果不熟悉,无法把握,特别是一旦市场波动之后不具备对产品估值的能力的话,恐怕要非常谨慎的参与。
所以我们认为需要吸取的内容还是很多的。
《21世纪》:今后如何看待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中行将如何开展该业务?
王永利:其实,资产证券化产品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确实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的确,需要在产品的风险披露、监管以及整个货币政策等方面,都要有相应配套的制约。
至于中国是否应该发展资产证券化,我们是持积极态度的,我们也在探索,相信很快就有我们自己的产品推出。
《21世纪》:目前已进行的拨备是否足够?今年是否有可能加大?
王永利:我们现在计提了12.95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还有2.82亿美元的变动准备,至于是否足够,我想先介绍一些我们计提的流程,大家可以自己来判断。
我们现在要对投资的证券进行逐笔分析,首先由前线业务部门,根据托管人报告(TrusteeReport)中迟付率、拖欠率、收房率及累计损失率等资产池质量的关键指标,测算其预期损失率,与该债券的信用支持率进行对照,持续跟踪其变化,从中甄别出存在减值证据的债券;
与此同时,还要从公开市场、交易对手或聘请专业价格服务机构获取多个价格渠道,选取其中最低的一个价格,进行减值准备的测算;
其后,前线部门提出减值准备计提建议,报送风险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对我行持有的债券,从基础资产状况,如发行年份、迟付率情况、个人信用评分(FICOScore)、本金提前偿还速度等进行独立、逐笔的分析;对债券降级情况,以及债券担保机构降级的影响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对减值数据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审核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三步,财务管理部门从后线交易对手询价以及其他国际知名专业报价服务商等多个渠道,获取更多信息,对前线部门的减值测算结果进行验证;
最后,由外部审计师对债券减值确认和减值评估工作进行独立审计。
去年,我们的外部审计师给我们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
至于2008年,实际上我们也已经部分参考了2008年以来的市场变动情况,对我们2007年的计提进行了后续评价,2008年还将继续审慎评估,提取准备金。
《21世纪》:已经进行的拨备有多少是计入2007年损益的?
朱民:其中,12.95亿美元是计入损益的,另外2.82亿美元公允价值变动储备是不计入损益的,要等到下一个年度实现的时候才计入。
《21世纪》:中银香港公布的次按资产拨备率达到了100%,中行是否可能提高到类似的水平?
李礼辉:中行目前持有的次贷资产还有将近50亿美元,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置,也有可能会减少,但根据目前的判断,这些资产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损失。
另外,我们跟中银香港都是一样的审慎的会计原则,我们的外部审计师也是一家,都是普华永道,集团和中银香港的原则是一致的,不会比他们少。
《21世纪》:除了次贷投资之外,中行还投资了其他的证券化产品,现在的情况如何?
王永利:我们高度关注投资债券的市场变动情况,除了次贷之外,我们都在对每项投资进行逐笔检讨,我们有证券投资委员会,要定期检讨,会根据市场变动决定是处置还是继续持有,以及是否需要计提准备金,不仅是次贷资产,所有的投资都是我们关注的。
现在,除了次级债和次级按揭证券化产品之外,其他持有的较少,总体来说我们是比较审慎的,到去年底,与次级按揭相关的CDO已经全部处置完了,其余的是次级按揭证券化产品,经过几轮评级调整之后,我们整体的评级还是比较高的,其中AAA还有71.23%,AA的是25.93%,其它比较复杂的产品我们持有很少。
共 2 页 1 末页
“已经履行对股东的承诺”
《21世纪》:中行的业绩在已经公布的几家中资行当中是比较逊色的,对此,管理层有什么说法?如何对股东解释?
李礼辉:我们管理层认为,我们去年底所提取的拨备是可以足够覆盖可能的损失,我们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并且已经考虑到了今年前两个月的市场变化,今年会继续根据市场情况再决定,但未来市场的状况我们无法把握,但目前来看,已经提取的拨备是足够的。
另外,就中行来看,我们认为2007年还是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应该说,我们履行了对股东的承诺,中行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我们不能不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
在我们的外币资产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是投资于外币债券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有些投资产品风险不高,但回报很低,比如美国国债,有些产品,包括美国次贷产品,回报高但也会带来风险,我们觉得我们在这方面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如果我们控制得更严格一些,可能会减少一些这方面的损失。
但总体上说,我们认为我们很好的应对了市场危机,在按照审慎的原则进行拨备之后,我们的增长仍然达到了31%,我们觉得我们的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证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中行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
《21世纪》:2008年国内宏观调控继续,中行的信贷增长会否受到影响?
李礼辉: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通胀压力开始增大,2008年这些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中国经济也可能过热,价格方面也面临通胀风险,国内也采取了一些宏调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还是可以应对市场变化的。
第一,贷款增长方面,我们会坚定执行宏调要求,预计2008年人民币贷款绝对额会跟去年持平,但增速可能略有下降,预计保持13%左右;
其次,外币贷款方面,预计境内外币贷款会有一定增长,但不会特别高,然而,中行在境外的业务还是会有很好的发展,将发展集团内部联动优势,中行的境外机构会积极提供相关服务;
由于增速受到一定限制,我们会想办法提高贷款收益,比如优化业务结构,向优质客户倾斜,加快个人贷款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等。
《21世纪》:2008年的宏调会否影响中行的资产质量?
李礼辉:我们认为,这几年中行不良贷款的余额和比率一直是下降的,在中资银行里我们应该是唯一的一家,第二,大家也看到,新增的不良贷款比率也是在降低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中行的客户群体也是比较好的,A级客户所占资产的比重去年又有了大幅提升,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宏调可能对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有影响,但中行有信心保持目前的资产质量水平。
《21世纪》:几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不约而同地达到了100%以上,是否意味着银行都对今后信贷质量有担心?今年会否还保持更高的水平?
朱民:拨备准备率达到了106%,确实很高,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拨备覆盖率是一个很严格的会计过程,我们要根据严格的模型估算,不是一个主观想增想减的过程,不意味着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2008年我们会继续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但是究竟超过100%还是不超过100%,并不是一个审慎会计原则的标准,这个很重要,合理的审慎是好的,我们现在仍然是严格的遵守审慎会计原则,主观的因素很少。
《21世纪》:淡马锡正在出售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的股份,中行是否有投标?
李礼辉:按照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在目前阶段,我们没有这方面可以公布的信息。
《21世纪》:中行是否会获得黄金期货牌照?
王永利:中国银行是中国黄金交易历史最久、经验最丰富的银行,在全面的实盘交易、代客黄金交易等方面,中行都是很领先的,市场份额都是在37%左右,至于黄金期货交易,我们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但牌照要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审批。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