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战雪雷 张向阳 通讯员 龚次元
湖南省祁阳县综合开发催生现代农业纪实
“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勾勒出湖南省祁阳县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光。起伏的丘陵展示着变化多端的乡间景色,但是也造就了“高旱低涝”的先天条件。
夯实农田基础设施
变化来自于农业综合开发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田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政策的着力点所在。
该县八宝镇古桥村村支书李双寿对记者说:“‘官不修水,民不乐业。’种水稻没有水肯定不行,水多了稻子喘不过气也不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前,天旱田里没有水,雨天田里又积水成灾,想灌时灌不进,要排时又排不出。辛苦一年挣不着钱。”
“但存方寸土,留于子孙种”,从2005年起,祁阳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又赋予了此“土”新的含义,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那些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
种了一辈子地的“县优质稻米开发协会”八宝镇分会会长李敦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几十年了,村子里都还在延用五、六十年代大兴水利时候修的渠。到了近两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在我们这里搞试点项目区,修现浇水泥渠和机耕路,才使得种田省工省力方便多了。”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祁阳县实施农业综合规模开发两年来,共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4864.7万元。在重点实施的八宝镇和肖家村镇九龙、太平中低产田改造等3个土地治理项目中,通过整修乡村公路、修建机耕道、疏通灌渠、修建堤坝、改造电站,使项目区农村作业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扶持龙头企业 农企双赢
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只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之一。另一出重头戏则是扶持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祁阳县银利来米业公司总经理李果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
李果告诉记者:“我们以前的年加工能力只有两三万吨,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支持下,现在达到了15万吨。”2005年至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千多万元扶持公司扩大精制米深加工生产线。
扩大了生产能力的企业急需优质原粮。在李果看来,“如果农民垮了,公司也垮了。”因此,公司主动与农户“结亲”、“联姻”,推广优质稻,扩大优质稻生产基地规模。同时在基地推广“稻鸭共生”、“猪-沼-稻”等生态种植模式,确保提升原粮品质。“我们免费发放鸭苗,凡是在基地内农户修建沼气池的,国家给补贴材料,我们给补贴工钱。”李果说。
李双寿告诉记者:“我们农民是这样算账的,早稻收入一般可以把一年种粮的成本收回来,晚稻的收入才是种一年田净赚的。现在成本高,不种优质稻,基本上赚不到钱。”
2007年,基地内农民种植优质稻每亩可增收150斤左右,而优质早稻收购价比常规稻每百斤高出20元,晚稻则高出30元,一年下来每亩就能增收200元。目前,该县有22.5万农户从中直接受益,优质稻种植成了该县最大的农业主导产业。
种了一年的田,农民最关心卖粮价格。米业公司除了以比市场高出20%的价格收购稻谷外,还采取了“二次结算,补齐差价”的政策,让粮农吃下“定心丸”。每年农民从8月份到9月底送早稻,如果9月份稻谷的价格高于8月份,公司会在10月初按照9月份的价格把差价再补给农民。
“政府给修路修渠,公司送优质种子,种田有人给指导,卖粮在家门口,价格还比市场高20%,有差价公司还给补齐,早卖晚卖都不吃亏。种了一辈子田,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了。”60岁的李敦云由衷地说。
综合开发 任重道远
在种子和灌溉、交通得到保障之后,村民盼望着能够充分利用修葺一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采访中李敦云也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缺劳力。我老了,插秧时,早上5点起床,晚上6点收工,累得腰酸背疼。收割的时候都是这家收完再帮另一家收,早收的还要减点产。”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村子里空落落的,能够见到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因此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找到两位种田能手居然都在60岁上下。农业生产在不可阻挡的城镇化潮流中,面临着变革。而农业综合开发越发要承担起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任。也正因为如此,李敦云、李双寿们盼望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扩大,盼望她早日成为催生现代农业的“产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