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总量从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尤其是今年“两会”为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定调之后,央行将从紧货币政策取向进行到底已无悬念。在此形势下,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而“结构调整”也由此开始与“总量从紧”结伴,频频见诸报端。
然而,细心留意可以发现,在提及“结构调整”时,与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不同,关于“货币政策本身的结构调整”问题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长期以来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主要着重于解决货币政策总量问题,但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必须注意货币政策结构问题,即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辅之以信贷政策,特别要把总量、结构、质量放在一起进行“捆绑式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理论上而言,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是指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还应该包括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即调控货币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包括其在不同企业、不同执行单位的分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贷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各国货币当局通常把总量控制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着力点,并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以实现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我国,信贷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央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侧重于解决货币政策总量问题,而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导致目前的信贷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去年发布的首份《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显示,2006年,信贷结构失衡从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蔓延至大部分区域经济体,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贷款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总体来看,长期化、集中化贷款导致银行系统风险潜伏。
当前贯彻落实从紧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货币信贷投放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未解以及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压力,央行自去年以来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发行定向票据、重新启动特种存款等多种手段,以解决货币政策总量问题。
从目前的政策效果来看,多管齐下的从紧货币政策正在逐步显现效应,但有专家指出,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的货币总量问题,而恰恰也包括结构问题,本质上是对长期以来资本边际报酬率过高、劳动和土地的边际报酬率过低的一种纠偏。这种结构问题最终会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农民收入提升来重新实现均衡,而不会简单地因货币紧缩而终止。因此,必须实行更加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比例限制、贴息政策、再贷款政策、差别利率政策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满足产业政策对货币的不同需求。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认为,此次通胀压力的成因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通胀不同,必须综合治理,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具有局限性,容易犯一刀切的毛病,如果使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比总量调控更为有效。
毋庸置疑,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货币政策的两个对立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当前如果只调控总量,而不调控结构,或者结构调控力度不够,信贷失衡的加剧将会进一步加剧总量调控的难度。因此,货币政策在坚持“总量从紧”的前提下,万万不可放松“结构调整”的力度。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的部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