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7日电(记者梁思奇)这边“找工作难”,那边“招工不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地方劳动力“供求错位”,与目前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教育“学用脱节”不无关系。
日前,记者在北海市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洽谈会上看到,尽管人头攒动,招工和求职十分活跃,但统计表明,供求双方最终达成就业协议仅占招聘岗位的40%;如果加上进厂后的流失量,实际就业的比例更低。
招工不足,与一些企业报酬低有关。记者从一些求职者填写的申请表看到,大部分人希望如果不包吃住,月薪收入应在1000元以上,但部分企业普通工人月薪只在800元左右。“中国电子”北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岩说,当年大量农民工涌往珠三角,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就很可观,现在各方面需求增多,只为了填饱肚子外出打工的农民少了。
然而,招工不足并不只是缘于收入低,劳动力培训学习与企业用工脱节则是个普遍因素。据了解,目前各地从事就业培训除了劳动部门,还有扶贫办以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由于各个“口子”的培训机构在人员、场地、设施等方面,条件参差不齐,往往培训内容不看就业市场需要,而从自身条件出发,能做什么培训就培训什么,结果不少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却找不到用武之地。
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北海国发职业学校校长文元林说,无论是招生的职业学校,还是负责审批的教育主管部门,眼下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和设施来设置专业,具备什么条件就开设什么专业,而不是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有的专业就业渠道很窄,毕业就等于失业。
据悉,北海市工业园从去年起,从东部引进的企业由于招不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的不得不推迟开工。工业园企业科科长彭裔林感慨地说:“现在很多招聘会上见不到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影子,他们怎么知道市场需要哪些人才呢?”
文元林认为,造成“供求错位”与企业内部用工制度也有关系:“由于招工不足,很多企业将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到一线普通工人岗位。这种用工方法,不仅浪费人力资源,也加剧了被用者"读书无用"的心理。”
一些受访者认为,要解决培训和教育“学用脱节”问题,关键在于企业真正做到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培训机构和学校除了从当地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来开展培训、设置专业,还可以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办学,以“订单”方式培养人才,这样也有助于求职者与企业的磨合。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