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长罗保铭: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中国报道》记者 祝晓风
3月6日上午,《中国报道》记者来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海南代表团的驻地、位于西城区厂桥的金台饭店,旁听海南代表们的讨论。
《中国报道》:行政改革是此次两会期间讨论的重点。近年,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关心的重要话题。此前不久,还有不少公开讨论。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海南政府如何定位与企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公共服务和创新政府管理等方面,海南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罗保铭: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提高公共服务意识。首先一点,就是要真正确立施政为民的宗旨。我们要依法行政,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因为政府是要受监督的。依法行政,就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有法律的依据,不仅是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还包括其他管理,比如对企业的管理,对白色污染的管理,甚至对娱乐行业的管理,都是如此。依法行政的另一方面,就是法律是政府行政的上限,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不能超越法律赋予的范围。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方面,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均等的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保障等等。这方面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实践,探索新方法。近年海南实行的“两免一补”(免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就是属于这方面的实践。还有一条,就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于改善民生,形成以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系,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实践,健全完善,需要建立起公共财政服务体系。从整个社会讲,这实际上是财政增收的“二次分配”,是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平衡。关于政府职能转变,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政府自身的建设,主要是廉政勤政建设。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应该牢固树立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建设一个高效率的、符合经济不断发展、人民要求不断提高的政府,这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报道》:去年两会期间,您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到,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海南旅游业与国内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是怎样一种关系?
罗:讲两个问题。这几年海南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我们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使海南这个海岛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效益不断发挥,特别是冬季在海南旅游,越来越热。不仅国内游客,而且国外游客也青睐海南,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甚至许多欧美人也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海南的旅游资源有它的独特性。热带海滨岛屿,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海水,阳光,沙滩。许多欧美旅游者,来了三亚,就是放松身心,恶补阳光。
这几年海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家看在眼里,而且我们的旅游业转型升级非常快。去年省委、省政府决策,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到俄罗斯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效果。我们的境外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没有开放,旅游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人气、神气。
海南正在融入“九加二”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框架中。每个省,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旅游资源也不一样。不同的游客,也有不同的需求。地方要与旅游行业,旅行社一同开发不同的旅游线路。这需要省与省要消除行政壁垒,实行一种无障碍的旅游业发展,形成一种区域性的无障碍的大旅游。
总之,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而旅游业能创造很高的附加值,是朝阳产业,我们应该大办对旅游业进行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改造,以旅游业拉动内需,并且参与到国际旅游业的产业竞争中去。这对我们是有长远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中国报道》:有人曾指出,海南充分利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优势的同时,对外开放与家庭承包经营会产生一些矛盾,因为家庭承包经营意味着土地的经营权归于农民,而农业的对外开放是要拿出土地的经营权出让或转让给投资者,或者拿土地经营权来跟投资者合作。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罗保铭:这有个前提,就是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也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一个国策。在这个前提下,农民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土地适当集中,规模适度。但这必须是在各生产要素具备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适时推进。因为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生活的基础。
《中国报道》:发展生态农业,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路径,但是,去年“香蕉致癌”的假新闻出现后,包括您在内,整个海南都非常紧张,这是否是一个信号,即存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海南如何解决?
罗保铭:这是海南近两年来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丰富产业结构是一定的,但绝不是比总量、比规模,而是仍然走特色路线。海南也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三亚已经成为了旅游度假的胜地。
《中国报道》:最近有说法称海南要整体申请经济特区,是否存在这一情况?
罗保铭:从海南省政府的层面上,是没有这种说法的。我们了解了一下,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的,应该给予海南整体经济特区待遇的内容,这只是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海南省政府并未参与其中,这一点请注意。
【记者采访手记】罗保铭:一位省长的语调
那天在小组会上,罗保铭同志和卫留成同志并排坐在一起,都是正对着会议室的门。我坐在会议室一进门口的一张椅子上,与他们那一排代表隔着大会议桌,遥遥相望。那是3月6日的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第二天,各代表团小组讨论温家宝总理前一天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海南团小组发言很热烈。在那热烈的发言中,罗省长静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有时侧过头,和卫留成同志轻声交谈几句。
我进去的时候,正是吴昌元代表发言,我只听到他讲,海南目前“还是孤岛运行”,有着自己特殊的条件,海南还要有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走到工业化的中期。接着是陈国诚代表讲,除了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几点体会,还讲到海南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因为是小组讨论,我观察到旁听的记者并不多,除了海南的几位记者忙碌,好像很少北京的记者。
此前因为和省长一直通过多渠道联系,但一直没有直接联系上,所以,今天能不能采访到省长,还是一个未知数。
去年,罗保铭曾在海南省省长的任职讲话上说:“作为新任省长,我深知,全省人民希望我振奋精神、充满信心,也要求我头脑冷静、脚踏实地。我在看到海南巨大成绩和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清醒地知道,作为欠发达地区,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上学、看病等民生问题和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都需要我们记在心上,勇敢面对,攻坚克难。既不能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也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实干,兴省富民,以实干,彰显政府效能。”
这不太像一位省部级领导的任职讲话,因为讲得很实在,很具体,很有人情味。我在想,罗省长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语调呢?
现场的小组讨论,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是符桂花、姜斯宪的发言。姜代表的发言水平较高,有不少观点,给人启发。他说,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消极地保护,而不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0点半,侯艺兵打电话,他已到金台饭店门口了。我赶紧下去。他是来送相机的。我自己的那个“小傻瓜”数码相机,不太好使,昨天我给他打电话,请他支援一台。现在这个,是佳能的,有那种像炮筒一样的镜头的相机,是“傻瓜”数码相机里比较高级的一种。拿着这个武器,像那么回事儿了。
回到会议室接着听。什么时候采访呢?人家那么忙。我怕贸然打扰,罗保铭同志没有精神准备,就先写了一个纸条,把前些日子联系采访的渠道简单说了,又把问题抄了一份儿,请求罗保铭同志一会儿拿出一刻钟时间,接受采访。——瞅准一个机会,悄悄走过去,把纸条和一本《中国报道》交给罗保铭同志,然后就马上回到座位。罗保铭同志低头看了一会儿纸条,然后抬头望了一眼我这边,轻轻点点头。——看来采访的事,问题不大了。
上午的会议,十一点半过了才结束。已经到了午餐时间了,代表们陆续走出会议室,罗省长在远远地和我打招呼。只有这点儿时间了,咱们聊会儿吧。保铭同志说。那语调,平和,亲切。
罗保铭从2001年到海南工作,如今已八个年头了。可以说,最近这八年,他见证了海南的历史,同时在领导岗位上,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海南人民一同创造着海南的历史。他和他的同事们,以自己辛勤的工作,把自己的人生和海南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那天采访的问题并不多,但时间更紧,毕竟这几天都很忙累,又是占用人家的午餐时间。但省长回答问题,从容不迫,条理分明。原来说只谈一刻钟,结果一谈谈了半个小时多。
几天后,从电视上看到罗保铭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谈农民增收问题,语调还是那样平和、亲切。但我从那语调中,听出了更多的东西。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