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世界经济的一次额外冲击,受冲击最大的还是贫困国家。
“油价破百”的恐慌尚未过去,美国次贷风波的影响还在深度发酵,“大米破千”的阴影又令穷国和贫民感到切肤之痛。
2007年,作为国际米价基准的泰国中级稻米的平均价格为334美元/吨;今年1月,此价格被改写为360美元/吨;到3月底,大米价格迅速蹿升至760美元/吨,创20年来新高。
除米价高涨外,国际小麦价格也在3月创下28年来新高。自2005年以来,世界主要粮食价格上涨了80%,仅今年头两个月,粮价就上涨了9%。
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虽然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状况会持续较长时间,但目前大米等粮食价格的上涨,主要还是价格问题,不是短缺问题,还不至于造成大范围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但部分国家的贫困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将感到很大压力。粮价上涨对国际社会而言是一个重要和紧急的信号。
库存与消费比接近警戒线 受到需求增长、油价上涨和全球变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球食品价格在2007年急升40%。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去年12月17日在罗马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
出于对粮食短缺的担心,以及充实库存平抑物价的需要,近期世界一些主要大米生产国纷纷停止或削减大米出口,希望以此缓解本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但这一做法引起市场恐慌,同时粮食供需紧张的前景也吸引了国际游资的炒作,刺激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进一步大幅走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梁建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世界粮食产量还是比较平稳的,所谓粮食危机更多是一种心理恐慌,“价位被炒作上去了,并不是缺粮,不像上世纪70年代末的粮食危机是粮食供应跟不上”。此外,剔除美元贬值等货币因素,粮食的价位也还不是特别高。
该所另一位专家魏亮说,去年英国《卫报》最早披露,全球粮食库存量只有54天,引起了较大反响。但是他指出,库存天数并不是一个明显的警戒线,粮食库存与消耗比更能说明问题,这一比例虽在逐年下降,但还未到达存消比的警戒线。
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年初预测,2008年全球粮食库存与消费比接近20%,是近30年来最低,但尚未达到18%的警戒线。魏亮说,这一比例的下降并不绝对说明粮食短缺,而主要是起一个警示的作用,世界粮食并不短缺,主要的问题是分布不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告诉本刊记者,推动粮价上涨有三大需求因素:一是美国等发展生物燃料的需求,“这是推动目前粮价上涨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二是投机需求,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魏亮也指出,过去粮食价格一直是比较平稳的,但近两三年来“粮食金融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三是基本需求,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好,食物结构改变,由以素食为主变成更多消耗肉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江涌举例说,“肉类生产需要大量谷物,一般生产1公斤肉需要7公斤谷物。”
江涌指出,一方面粮食生产本身长周期的特点决定其不能马上调整;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粮食的供给刚性较大,长期供需偏紧的状况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他同时强调,看待粮食问题不能仅从经济和市场层面,因为“可能有钱也买不到,这一次大米主产国限制出口就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应该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全球大米等粮食价格急剧攀升,显然是个雪上加霜的坏消息,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民。
对于发达国家和粮食主产国的消费者来说,大米和食品涨价或许只意味着少上几次餐馆,对粮食进口国和一些低收入国家的人民来说,却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进而也威胁到这些国家的社会稳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说,在世界粮价上涨中,“最令人不安的是穷人,他们受粮价上涨的影响最直接、最严重。”
梁建武指出,粮食是一国之本,饥饿人口众多的国家也难言社会稳定。近期,在非洲的摩洛哥、也门和莫桑比克等多国,就相继发生哄抢食品的骚乱,并造成流血冲突;在中东的巴林、约旦和阿联酋等国,工人们因不满购买力下降而举行示威游行;在拉美的海地和墨西哥等国,也发生了粮价上涨引发的骚乱;在亚洲的菲律宾这个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同样爆发了多起抗议米价上涨的示威活动。
即使在作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印度,很多家庭也因米价上涨而节衣缩食,将一日三餐改成了一日两餐。
同样为大米出口大国的越南,国内大米零售价格在最近几个月里最高上涨了六成,令低收入群体苦不堪言。
对此,世界银行发出警告说,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达到连续6年来的最高点,墨西哥和也门等33个食品占消费支出1/4~1/2的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据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正准备一份清单,列出对粮价上涨“最为脆弱”的30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已经存在大量饥民,有的因为粮价过高导致出现了大量新的饥民。
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加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粮价上涨将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食品价格只占消费品价格的10%,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甚至更多。显然,粮价上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通胀压力相对更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也表示,这是对世界经济的一次额外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还是贫困国家,他们必须承受高额物价。
世界银行在4月1日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指出,对东亚各国来说,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胀效应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3月底,印度的批发物价指数(可视同印度的通胀率)已升至7%,为3年多来的最大涨幅。为此,印度政府表示,2008~2009财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胀,经济增速将会放缓。
泰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2月份泰国通货膨胀率为5.4%,创近20个月来的高点。泰华农民银行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如果米价在短期内得不到控制,泰国通胀率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上升0.6至1个百分点。
世行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下,2008年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将会降低1~2个百分点,降至8.5%左右。报告警告说,东亚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目前的高通胀率,特别是由此对贫困人口造成的沉重负担。
该行东亚与
太平洋地区副行长吉姆?亚当斯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次贷危机将对东亚各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眼前更大的问题是,实际上在每个东亚国家,通胀率都攀升到了令人不安的水平,贫困居民的实际收入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已出现大幅减少。
8亿有车族和8亿饥民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均提到,发展生物燃料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粮食供求格局,这一工业需求的出现是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粮价急剧上升的最主要因素。
梁建武说,2007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规定在2017年生物能产量达到240亿加仑,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美国主要使用玉米提炼工业酒精,美国农民因此更多种植玉米,减少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生产,引起价格上涨。
美国的做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曾长期担任美国农业部高级顾问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发展生物燃料使“将8亿有车族和8亿存在饥饿问题的人划为了两个对立面”。
魏亮告诉《?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希望在2025年将世界上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的人口下降到6.25亿,但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两位专家预测,将生物燃料导致的通胀因素考虑在内,到2025年世界饥饿人口不仅不会下降,而且会增至12亿。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总共有8亿多发展中国家的饥民??比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总人口还多。其中3/4的饥饿人群都住在农村,主要是在亚洲和非洲。
梁建武也指出,发展生物燃料目前成本很高,要靠国家补贴,完全商业化运作尚无利可图。现有的第一代技术既费料,产生的效能也低,发展中国家应该暂缓发展,至少要等到技术成熟之后。
她指出,目前来看,更可行的是使用废料如小麦和水稻的秸秆来发展生物能,既不占口粮也不会占用耕地。
江涌认为,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力量目前并不足以应对全球粮食问题,还需要通过加强区域组织或者双边的合作来协助解决。
他设想,在非洲不少国家,土地肥沃但利用率很低,中国等农业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可以通过双边合作,将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输送出去,在非洲的土地上耕作,生产的粮食则就地建粮仓储存作为国际援助使用。(皇甫平丽) (来源:?望)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