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刚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央行就宣布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降低通胀预期的简单措施就是加息,可是央行不这么做,因为在目前汇率机制下,我们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不大。
中美实际利差为负,中国要是加息,只会引来热钱套利。这种情况下,要想“双防”,数量紧缩政策几乎是最好措施。央行在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又在4月17日发行了2008年第44、45期央行票据。从调控思路看,目前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央行更愿意采取数量型调控政策。
持续的数量型紧缩还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民间借贷利率飙升到年息30%左右,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头寸调动也颇感吃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企业最为明显,去年扩张过猛的地产企业,今年资金链条紧绷。而股市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总市值差不多缩水一半。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10.6%,可以说紧缩效果已初步显现。
至于通胀形势,笔者认为不会持续恶化,但也很难再回到4%以下的低通胀格局。这是因为CPI是衡量通胀形势最迟钝的一个指标。货币如水,过多货币到流通领域中去的时候,第一个去处通常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其次是到一些供需缺口较大、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中去,最后才体现到CPI上。因此,数量紧缩的效果体现在CPI上面,通常要滞后半年到一年半时间。估计今年下半年才可以看见CPI一路上升的情形有所缓和。
这是不是意味着通胀形势就此转折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数量型紧缩措施只是拖延通胀步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货币供给的趋势。但从今年整体来看,因为数量紧缩政策使得CPI涨幅不至于过猛,由于有外资套利热钱和银行信用膨胀步伐加快这两大因素存在,再加上政府换届带来的投资冲动,我国今年投资增速有可能加快,表现在物价上就是PPI涨幅要猛于CPI,所以今年通胀压力更多体现在PPI以及种种“XX荒”上面。
其实,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抛开CPI,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完美的:经济依然以10%的速度增长;外贸出口保持20%的增速;外贸顺差如愿出现降低;社会消费和投资都保持在让人心情舒畅的速度上。这种情况下,有理由相信调控部门会继续采用数量型紧缩政策。
既然这些大的局限条件不变,我们便可以推测出今年经济领域的一些趋势。比如,外储总量仍较快增长;下半年CPI涨幅可能不大,但PPI涨幅可能增大;股市和房地产涨幅也许会不小;加息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的。
Voice
观潮心语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