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飙升,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生物能源是不是粮价上涨的“凶手”?中国农业是否将面临一个新的拐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的政策在未来将带来什么问题?
4月19日,包括农业部、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众多官员、专家在天津南开大学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讨论。
这也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8年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涨价还要持续
作为农业部官员,张红宇对粮价的看法可能令很多城镇消费者感到失望。
“国内粮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生物能源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就我个人判断,涨价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这样判断粮价走势。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也显示,国内粮价近期处于高位运行阶段。一季度,全国
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其中小麦上涨8.7%,稻谷上涨3.5%,玉米上涨8.9%,豆类上涨36.5%。
面对粮食价格的上涨,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这与生物燃料的空前繁荣密不可分”。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原油价格点燃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生物燃料的热情。据统计,目前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被用于制造燃料乙醇,欧盟65%的菜籽油和东南亚30%的棕榈油被用于制造生物柴油。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玉米的主产区,现在印第安纳州利用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现有乙醇生产量已经可以用掉整个州的玉米。”参加圆桌讨论的美国普度大学教授王红表示。
但是,张红宇认为,国内粮价的上涨,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生物能源发展。
他认为,从2006年年底持续到现在的粮价高位运行,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新的供需平衡紧张阶段,且供给偏紧。
十年前,当中国的粮食产量于1998年达到历史顶峰5.12亿吨之后,中国政府曾经对农业的发展做出过判断:我国的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由于担心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存在“结构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过剩问题”。从那年开始,执行了多年的粮食收购保护价开始被逐步取消。
张红宇表示,1998-2008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农业自身出现的问题,使得中国粮食供需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工业化发展为例,2003-2006年中国玉米生产量年均增长7.9%,这样的增速在农业领域已属惊人。但同期,中国玉米的加工转化能力年均增长高达20%,三倍于玉米生产的增长。
除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消耗,城镇人口结构和食品消费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
截止到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5亿人,其中有2.2亿人口是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人过去是粮食、肉类的生产者,现在变成了纯消费者,需求大大增加了,自然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粮食供给的压力。”张红宇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
旧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之中。中国18.27亿亩耕地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无论如何,这个资源紧张状态将时刻存在。
抑制政策可能埋伏危机
稳定食品价格,已成为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全年“双防”目标的一个关键抓手。但也有参与讨论的农业经济领域学者,对政府出手干预农产品市场价格表达了担忧。
“我担心政府的举措虽然稳定了当下的价格,但可能会造成一年以后供给的严重不足。”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甫宁教授表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
去年以来,一方面是政府控制粮食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种粮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不断下降。据黄季?不久前对东北、华北农村的调查,发现有部分农民将耕地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化为种植油料作物。
而张红宇在调研中也发现,因为投入成本过高,南方一些水稻高产区已经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情况。
多位与会学者、官员预期,由于政府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未来国内粮食供给将会持续紧张,从而导致价格上涨压力更大。
“可能为未来几个月甚至是一年后的价格暴涨埋下了危机。”黄季?说,“应该让粮食价格进行一定的适当的上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粮油供应,才能保证未来半年到一年的价格稳定。”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城镇的低收入消费者,食品价格的上涨的确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些食品补贴”。
但从长远来看,黄季?等专家认为,必须要从提高农业生产力层面上考虑,比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