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年初开始,我国的消费物价水平就开始显著上涨,尤其从去年7月份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同比增长幅度都超过5%,今年2月份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为此,很多人认为我国目前的物价增长过快,人民生活压力加大,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措施有效抑制物价上涨。
就此,我们认为需要理性分析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并不会对我国居民带来显著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会受此影响而显著下降,其对全社会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当前的消费物价上涨源于食品价格上涨。从2007年7月份开始,食品价格的同比增长率均超过了10%,2007第四季度更是达到了15%以上。纵观构成消费物价指数的八大类中,食品价格无疑占了很重要的比重,权重占整个指数构成的三分之一。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对整体物价上涨有着重要影响。而反观构成指数的其它七大类商品价格,除了房地产价格低速上涨外,其它均没有显著上涨趋势。因此这一轮的物价上涨完全是因为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特别是以肉类、蛋类和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
当消费物价上涨过程中只是食品价格在上涨时,其危害性就要减弱很多。
首先,从微观上看,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平均工资也就是300元,当时的面粉价格也就是每斤1元左右,可以买百斤粮食,而目前全国平均工资1800元,目前的面粉价格也就是每斤2元钱,个人买个上千斤也不是难事,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品价格增长速度,这就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花费在食物上的收入比例日益缩小,目前我国平均的恩格尔系数为40%,为小康水平,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普遍在30%,达到富裕国家水平。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粮食和肉禽价格上涨只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并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只会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构成影响,但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低,消费在食品上的收入比例偏小,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城镇居民也不会降低其生活水平。
其次,从宏观上看,居民收入和
农产品的价格的比值严重扭曲,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90年的32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10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近6倍,而相应的以1990年为基础,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指数却只增加了1倍,人均收入和农产品价格比从1990年的3.2上升到10.1。而目前与我国国力相当的印度,巴西等国家的收入价格比只有7左右。可见相对于当前已经上涨的食品价格,我国的居民收入还是处于相对宽裕的水平,因为过去十年间人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已经补偿了当前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很多人之所以对食品价格上涨大惊小怪,就是因为他还保持着过去十年间食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快速上涨的惯性思维,殊不知食品价格相对于我们的收入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第三,尽管食品价格上涨,但是我国居民还是有能力去承受的。如前所述,食品价格上涨只影响城镇居民生活。而目前城镇居民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每人每月285元,以三口之家为例,每家每月855元,相当于可以购买近500斤面粉,近600斤大米,可以满足城镇日常最基本的生活。
最后,与世界主要市场的粮食价格相比,我国小麦价格每吨低近800元,水稻价格每吨低近500元,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基本和国外持平。仔细分析一下,小麦和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十分重视它们的种植生产和价格水平,严格限制这些基本粮食作物的价格上涨,十年间我国的小麦水稻的收购价格几乎没有变化。而我国国内大豆供给有限,需要进口大量大豆满足需求,因此国内大豆价格和国外市场的大豆到岸价格基本持平;玉米价格上涨同样是因为近期随着石油价格率创新高后,人们对燃料乙醇的需求促使玉米价格也水涨船高。因此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偏低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的物价指数连创新高,但是仔细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消费物价的上涨源于食品价格上涨,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其实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并不是十分剧烈,也并没有显著降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同其它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食品价格也并不高。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目前的物价上涨过分紧张,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不能只从绝对的数字上去理解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
作者:常清 石宇
(责任编辑:贾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