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春敏发自上海
对于QDII,在经历了半年来的狂热、失望乃至愤怒等一系列剧烈变化的情绪后,市场得以平静地重新审视QDII产品:它究竟“完全就是个错误”?抑或是内地资金海外投资道路上的必经阶段?时至今日,我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相信,答案是后者。
作为基金管理人,他们如何看待QDII的投资机会?秉承怎样的选股思路?对投资者有怎样的建议?《每日经济新闻》近日采访了工银瑞信QDII基金经理郝康。
资本市场已在底部“附近”
郝康表示,就整体市场环境来看,次贷危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从而为全球经济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操作的难度加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但并非绝对同步。就目前看来,就实体经济层面而言,美国经济的确还并不乐观,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实体产业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依然存在;但就资本市场而言,情况或许并不像市场想象的那么悲观,以标普500指数为例,绝大部分企业的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境外,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美国企业的利润并未出现大幅下降。有鉴于此,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虽然不敢说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至少可以说是已经在底部的附近了。
须有一个理性的回报预期
在对美国及整体的资本市场依然比较乐观的基础上,郝康表示,投资QDII一定要采取长期视角;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QDII基金是提高投资分散程度,降低投资风险、分享全球市场收益的必要选择。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下跌的背景下,无论是与各自的比较基准或同期限的海外产品相比,国内QDII基金表现并不逊色。在一季度A股大幅下跌的影响下,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超过20%,相比之下,QDII基金业绩表现好于A股基金。理柏数据显示,4只去年发行的QDII基金今年3月份平均亏损9.58%,明显小于A股股票型基金17.15%的平均跌幅。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资本市场单边上涨的牛市行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某种程度上,投资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在全球经济进入相对高通胀、低增长的大环境下,对于未来的投资回报,投资者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预期,不能不切实际地“漫天要价”。
稳健谨慎带来收益
回首当年,作为第5只出海的QDII,工银瑞信QDII多少有些“生不逢时”,销售遇冷,首发规模为31.56亿份,募集时间长达一个月,与前几只QDII基金的数百亿规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海稍晚的他们对全球经济疲软、股市下跌的趋势有更为清晰理性的认识,使得他们在随后的运作中,只配置了经过精心挑选的投资品种。谨慎的投资态度、价格较低的港股和适当投资机会的选择,成为该只基金折损有限并迅速回归面值的秘笈所在。谈及未来的投资操作,郝康表示,他依然会坚持一贯的稳健谨慎的投资风格和策略,从上而下选行业,从下而上选股票,注重选择基本面好、增长型的行业和个股,郝康表示,相对而言,当前他更看好互联网、无线通讯、资源、品牌消费品等行业。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