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世界制造业发展显示:转型升级和转移扩张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制造业基于成本的原因,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是流动的。就像最早的老牌制造业强国英国,发展到一定程度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抬升了制造业本身的成本。

  当制造业的利润与其成本接近时,他就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流动。
当年英国的制造业就大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美国;这种制造业的大转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又经历了英国这样的发展过程,其生产成本逐渐提高,又开始转移到日本等国家;日本发展到一定阶段还是成本的原因,又开始转移到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寻找向成本更低的地区流动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低成本和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了符合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于是大量的制造业流向了中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

  这种流动的间隙大约是15-20年。就是说,制造业发展到15-20年,所带动的经济繁荣,使成本提高,就需要寻找成本更低的地区,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市场规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抓住了这个历史的机遇;而今天带来的企业从东部发达的地区向成本更低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是经济规律使然。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我国制造业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了珠三角地区,又辐射到整个东部沿海地区。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深圳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制造业尤其是低端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存危机。深圳是个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城市,近几年,出口退税的逐步降低,加大了出口成本;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加大了外贸结算成本;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升,提高了用工成本;原材料的不断涨价,增加了产品成本;加工贸易政策的紧缩,增加了出口难度;“两税合一”增加了缴税成本;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管理成本;社保、劳保标准的提高和严格执行,提高了人力资源成本;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当然这是必要的),增加了环保成本;各种收费(如工会费、圩堤费等),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出口订单减少,使企业倍感生存压力。

  深圳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深圳的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怎么办?转型升级和转移扩张是唯一出路。

  要么是转型升级,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从加工贸易向自有品牌发展。

  要么向低成本地区扩张转移,在低成本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以摊薄在深圳的成本,或者干脆转移到低成本地区。

  本来制造业的正常流动是经济发展规律,不用大惊小怪,前面所说的政策变化只不过是引起企业向外扩张转移的触因。

  企业的转型升级及转移扩张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引进鼓励性行业,对于原有企业的转型及转移扩张,也应给予指导与支持,给予具体的帮助,使企业和政府都能平稳地度过转型的阵痛。

  深圳虽鼓励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但有很多在国内领先的传统制造业,如钟表、服装、家具、珠宝、印刷、玩具等等,这种强势行业的龙头企业及总部,留在深圳给他们以发展的环境也是必要的;就像仅有几个支柱还不成其房子,还要有砖瓦。这才能成为一个合理的结构。电子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深圳的强势产业,所形成的企业群对深圳的GDP有很大的贡献。但它所形成的产业链也分中、高、低端,那些产业链低端的配套企业是形成产业链的基础。假若低端配套企业都走了,龙头企业也呆不住了。

  近几年,深圳有不少企业在转移和向外扩张,很多企业在酝酿着转移和向外扩张,假若没有有效的引导而任其发展,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在“腾笼换鸟”时,不要让“凤凰”也飞走了。

  对于领先的一些传统产业,深圳市政府是不希望他们都搬走的,前几年深圳市政府就拨款建立了一些传统产业园区和基地,吸引具有优势规模的企业及研发部门进驻,希望优势企业把总部、把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留在深圳。

  制造业的流动发展、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制造业追逐低成本的必然。它所带来的转型升级和扩张转移,虽然很艰难,却是必须走的路。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发展又有巨大的差距,我们既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又要解决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这是个系统工程,考验着政府的宏观决策和引导技巧。我们既希望企业转型升级成功,渡过难关;又希望转移的企业梯度转移,从发达地区逐步向周边转移,不至于一下子转移到国外,使我国落后地区失去发展机会。

  办一个企业是很艰难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解解套、松松绑,给企业留点理解政策、调整方向、应对变化的缓冲和时间,就会迎来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其实,我们的政府应该更多的去体谅企业。在目前多重困境之下,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的被压缩。我们需要一个过程去引导企业转型,去让它升级或者迁移。但是,短期内药太猛,企业就难以承受得下去。

  地方应该在自己的空间里,给地方的企业以扶持。在宏观政策松动的时候,就应该给本土的外资或者民资企业以喘息的机会。

  因为企业面对的困境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上的上升,所以,地方企业如果能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或者以减免税费的方式来给予奖励,就是对企业的最直接有效的关照。

  在政府可控的地方给予优惠,企业转型了对地方也有好处,这是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chuangangcui)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