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证券 房振明
凭借股市迅速上扬的东风,2007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中资和外资机构到处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急速逆转,08年理财产品市场又有快速凋零之势。虽然外资银行受到了投资者信心不足的一定影响而业务数量有所缩减,但是毫无疑问,此次理财产品“地震”中资银行成为“重灾区”。近两月以来,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锐减,几乎全部为针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低风险产品。这无疑是银行一种避险的市场行为,但从深层次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建设滞后、监管机制不完善和人才建设不同步等方面对理财产品真正繁荣的直接制约。
期权市场缺席
首先,完善的期权期货衍生品市场是理财产品市场的坚实基础,尽快建设国内的股票指数、利率等期货和股票期权市场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走出困境的迫切之需。国内无法在短期内建立各种期权市场的情况下,适度开放中资银行借道香港资本市场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如何在监管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之配套是监管层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银行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既包括仅针对债券、货币等低风险产品,也包括在上述低风险产品与期权形成的复合型结构化产品和以股票投资组合为主的中高风险产品。结构化产品是目前国际理财产品市场主流,其能够根据产品中期权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形式灵活多样,覆盖风险偏好各异的投资群体。在06年和07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结构化联接型产品占据了重要位置,分别为64%和46%,而07年的下降是打新股产品涌现导致的相对下降。当银行发行结构化联接产品时即相当于向投资者出售了一个债券和某种类型的期权,不同联接产品的最大差别在于期权标的物的不同。国内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标的物覆盖了股票、信贷、外汇、利率等众多市场,然而,由于国内尚未建立上述标的物的期权市场,作为结构化理财产品发行者,银行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对冲理财产品中期权的风险,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暴露。为了消除风险暴露,银行或者直接利用海外期权市场或者向海外投行直接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无论哪种情形,银行均无法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设计产品,这是导致07年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因此,08年初银行产品出现大量的“零收益”现象难以避免。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略显占优,这从目前外资银行依然在谨慎发售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发达的债券市场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繁荣的必需。发达的债券市场能够直接降低理财产品设计成本和风险暴露,无论单一的债券型理财产品还是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种类丰富、期限各异的债券设计是这些产品的必要构件。
监管面临挑战
其次,监管机制的完善和质变是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有些理财产品风险较低,而有些理财产品则蕴含了巨大风险,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是因为面临巨大风险因噎废食,还是选择有效治理、完善监管和确保发展呢?理财产品设计已经超越了单一市场范畴,相当数量的产品涉及到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汇率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直接融合。这种资本市场与银行业务的混业融合对目前处于分业监管状态的银行监管机制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实施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全面、高效监管保障理财产品是市场规范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瓶颈”亟待突破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方面人才建设严重滞后,破解当前人才“瓶颈”是促进理财产品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仔细研究08年初形成“零收益”理财产品的设计方案可以发现,很多银行或者存在着严重的设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者是研发人员无法真正理解海外投行所设计产品中的“陷阱”。对比近两年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可发现,中资银行产品的产品设计水平普遍低于外资银行。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设计和风险严重缺乏人才的尴尬局面,并且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突破人才“瓶颈”刻不容缓。
(来源:证券日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