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地震难撼中国经济 灾后重建大幕开启 > 地震灾区特写

灾难报道中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呈现

  一般意义上而言,保障社会信息系统的透明畅通,尊重受众的知情权,是大众传媒的第一要务。然而笔者认为,重大灾难新闻报道工作,信息的及时传递仅仅是第一层面上的传播要求。展现灾难事件所蕴涵的悲剧之美,遵循美的理念和规律对这种审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破坏性,揭示事件的内在精神品格,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灾难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


  灾难报道的悲剧之美

  进入新闻传播视野中的灾难,由于和受众之间建立了心理距离、时空间隔,就区别于现实中的灾难而能成为审美对象,并“直接进人审美世界产生激动、愤懑、悲切、哀怨、同情、惊愕、想象等审美的情感体验”,受众在这种体验中能达到道德的净化和自我的超越。

  灾难报道中的美是深沉隽永的,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沉思之美。灾难新闻在给人以或悲伤或惊恐的情感体验之后,还能留给人无穷的沉思空间。冷静理智地思考灾难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检讨人类与自然的应有关系,这种“痛定思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超越。

  人性之美。灾难新闻中的人性之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灾难事件本身所蕴涵的人类美好情感的流露和表达;二是受众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顽强生命力。此时,灾难新闻所传达的不幸、哀伤等信息会激发起人心中最本真的怜悯之心,这种情绪的获得实际上就是人本价值的回归和人性之美的体现,这不仅提升了受众的道德境界,也有利于社会向心力的凝聚。

  悲壮之美。在与灾难的抗衡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生命的价值。发生在这些平民英雄身上的悲剧使人在悲伤之余升腾起一种崇高、庄严的情感,激发人们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我们也应注意到,灾难新闻报道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新闻报道的审美缺失和对受众的情感损伤,从而使得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大打折扣,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也受到极大挑战。灾难报道要成为是“温柔抚摸者”,而不是“痛苦加剧者”。对受众接受心理和情绪的关注都是媒体运作成熟的标志。

  用理性的审美升华悲情

  灾难新闻虽然具有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但是本身是具有破坏性的。它会冲击受众原来的平衡心理,造成压抑、悲伤、痛苦等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弥漫,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悲观消极的影响。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更应该讲究技巧,而遵循美学原则来报道,用理性的审美来升华悲情,达到新闻报道的情感呈现。

  首先,在感官层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文字、图片、画面不要出现血腥的、残忍的、不堪入目的细节刻画。这种“灾难展览”是对具有健康审美观的受众的一种侵犯。第二,灾难报道不宜过多过滥。

  其次,在心意层次上要强调情感共鸣。媒体首先要注意对灾难事件全方位的真实的报道,重视各个切入点、各个层面的衔接,使受众真正理解整个事件的意义。

  第三,在精神人格层次上要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这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愉悦。5月21日全国哀悼日结束之后的报道中,笔者在陕西卫视的节目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灾区的小姑娘在帐篷下拍手游戏、在心理辅导中孩子们稚气地说出自己的理想……,画面舍弃了悲伤凝重的气氛,甚至有了些许阳光的味道,类似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大灾之后,众多的普通百姓仍然乐观地生活着,在悲伤之中寄托了一种生活的勇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用美的力量升华悲情”,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传播主体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大众传播作为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信息空气”,理应承担起塑造“审美的人”的重任,这要求传播者具有良好的美学素养,以责任和信念为支撑,遵循新闻规律进行信息传播,用美的力量净化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