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黄淑慧
《乳制品加工业产业政策》制定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继3月19日发布《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之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昨日发布的《乳制品加工业产业政策》规定,乳制品项目建设必须达到合理的起始规模,且由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进入乳制品工业的出资人必须具有稳定的奶源基地,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信誉好,社会责任感强。
行业准入门槛高 《产业政策》制定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以规范乳制品行业的投资行为;要求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并与周围已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保持合理距离。
同时,乳制品企业节能减排要达到规定的指标。比如,企业现有净资产不得低于拟建乳制品项目所需资本金的2倍,总资产不得低于所需总投资的3倍,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70%,连续3年盈利;北方、大城市郊区新建液态乳项目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须达到500吨以上,南方乳制品工业区须达到200吨以上;与周围已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距离要在60公里以上,北方则是100公里以上,等等。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一拥而上、重复建设。”华泰证券分析师张芸表示,产业政策的背后,是乳企一哄而上,争抢奶源现实。一些企业自己不建设奶源基地,而抢夺别人的奶源,扰乱了市场秩序。
作为我国发布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鼓励奶源生产基地优化奶牛养殖模式,发展奶牛适度规模养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国内规模以上乳企数量从原先的1600家急增至2007年的2000家,中国乳制品产量大约有3000万吨,但产能却有5000万吨左右,一些省份产能过剩40%-50%很普遍。一些乳品企业被迫以价格战夺取市场份额,亏损逐渐加重。
鼓励兼并重组 现在根据准入条件,一批中小企业将被挡在门外。根据测算,一天处理200吨原料奶的加工能力,需要投入一两千万元。而这对于大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产业政策》中也明确表示,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以上,具有先进水平、跨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集团,在确保奶源全部消化的基础上,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质量差、资源消耗高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减少日加工原料乳能力在20吨以下液体乳及乳粉小企业数量。华泰证券分析师张芸表示,这对于乳业上市公司无疑是一则利好消息。它们借助于资本市场平台,有着继续扩张的愿望和能力,政策导向的支持将加速这一进程。
《产业政策》要求我国乳制品工业布局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东北、华北、西北重点产区的布局,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南方地区根据奶源发展情况和分布,合理布局乳制品加工企业;大城市郊区奶业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
2006年,全国奶牛数量达到1402万头,比2000年增长了1.8倍;奶类总产量3302.4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平均每年净增435.9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牛奶生产国。同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717家;产品销售收入1061.3亿元,占全国食品制造业的23.5%,成为食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最高的行业。
(责任编辑:贾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