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行业:央企重组的先行者
应该说,军工行业是央企重组预期最为明确的行业,也是存在整体上市和资产注入机会最多的行业。
2008年以来,军工行业在整体上市和资产注入方面依然是好戏连台。
中兵光电拟向第一大股东北京华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定向增发7871.7518万股,每股价格15.69元,用于购买华北光学拥有的全部军工品二、三、四级配套产品及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对应的经营性资产,从而实现大股东的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整体上市。
航天科技第一大股东将由航天科工集团变更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下称“航天三院”),且被航天三院控股、资产价值为3.04亿元的三家子公司股权也将注入航天科技。
目前,属于军工行业的央企多达11家,均排列在央企名单的最前列,是国资委首选的重点控制的行业。尽管这11家军工类央企拥有30多家A股上市公司,整合难度不容小视,但所孕育的机会更值得期待。
典型如
中国卫星,公司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卫星制造公司,在我国小卫星研制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旗舰上市公司,2007年公司通过配股收购了航天五院拥有的CAST968平台系列无形资产、航天恒星85.76%的股权以及航天五院下属单位503所卫星应用业务及相关资产,确定了中国卫星小卫星研制平台技术的独立性,拓展业务发展空间与产业深度。笔者预计,公司未来仍有可能得到大股东持续的资产注入,尤其是上游器件配套制造业务,长期发展值得期待。
另外,近期传闻沸沸扬扬的一航二航合并重组事宜并非空穴来风。目前中航一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共有4家,分别是
西飞国际、
贵航股份、
力源液压和
中航精机;中航二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有5家,包括
洪都航空、
哈飞股份、
成发科技、
东安动力、*
ST昌河等。它们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在香港上市的中航科工。中航科工将担任着对这五家上市公司的整合重任。因此,初露端倪的一航二航合并重组所引发相关品种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电力行业:整体上市空间巨大
中国电力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五大集团的装机容量占到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5%。这五大集团分别是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另外,有电力业务的央企还包括专门从事三峡水电开发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
就目前而言,电力类的央企尚没有完成整体上市的案例。不过,随着国资委对央企整体的进一步鼓励支持、对央企做大做强的硬性规定出台,未来电力类央企整体上市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5月9日,
长江电力因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停牌,这表明长江电力整体上市进程正在加快。
目前,长江电力已完成拥有三峡工程8台发电机组,并计划收购三峡工程全部26台机组,三峡总公司通过长江电力谋划主业整体上市意图非常清晰。显然,这对于其它未完成整体上市的电力企业,将刺激其加快向旗下核心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进度。由于电力板块中,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其大股东的资产规模基本都远超上市公司。未来一旦发生整体上市,其想象空间巨大。
具体而言,华电、华能、国电、三峡和国投都将通过旗舰上市公司华电电力、华能电力、
国电电力、长江电力和
国投电力来完成集团电力资产的整体上市。其中,国投电力值得重点关注。
就装机容量上来看,国投电力可注入装机容量潜力最大。目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制的总装机容量为2095万千瓦,国投电力作为其最主要的资本运作平台和电力资产的唯一上市公司,目前权益装机容量仅305万千万,注资想象空间巨大。
航运业:资产注入预期显著
目前国内主要有五家从事航运业的中央直属企业,分别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中外运集团和招商局集团。从运力规模来看,中远集团占五家总运力的55%,位列第一,中海集团位居第二,占比为25%,其余三家均不到10%。目前,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已经进入世界航运业前五,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三家央企,特别是长航集团和中外运集团则有进一步整合的需要。
最近,中外运与长航集团提出合并意愿,现在已进入制定具体方案阶段。从合并初步方案看,未来业务和组织架构方面仍以中外运为主,合并公司将以干散货和油运为主。至于中外运的强项,如货代、船代、快递等综合物流业务,以及长航的修造船等业务,也将作为合并后公司中较大的业务板块。
市场预期,今年7月份,国务院将开会研究此合并一事。如果获批,中外运与长航合并事宜将会进一步明朗。显然,一旦中外运与长航两大集团合并带来资产注入,旗下的上市公司
外运发展、
长航油运以及
长航凤凰或将因此受益。
(智多盈投资 余 凯)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