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一度由外资银行垄断的供应链融资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 张若斌 于 扬
本报讯 供应链融资,这种突破传统企业贷款模式的新型融资方式,正成为货币紧缩背景下各家中资银行的新增盈利点。昨天,
华夏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融资共赢链”;同时,光大银行宣布,该行的“阳光供应链融资”今年以来累计发生额已近2000亿元。
有分析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高速发展,证明在
中国银行业大开放的格局下,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增长显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先供应链融资市场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垄断,主要是依据诸如沃尔玛之类的核心企业的高等级信用,向它们的中国供应商提供生产资金。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中资银行也推逐渐学会了其中的“花招”。近年来,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一直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
以华夏银行为例,2007年初以来华夏银行累计在各领域供应链金融业务量不过213亿元;而今年头5个月,该行供应链企业金融业务量就达161亿元。该行表示,必须充分挖掘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关系,才能满足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华夏银行这次新推出的“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
事实上,涉足供应链融资较早的部分银行的业务量更为可观。记者昨天从光大银行获悉,2007年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并将该项服务正式命名为“阳光供应链”。今年以来,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融资累计发生额已近2000亿元人民币,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遥遥领先。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在银行业大开放背景下,中外资银行产品已越来越接近。相比而言,中资银行的统一平台、深入,降低营销、办理贷款成本,是竞争力所在;而外资银行的网络及定价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更为明显。有外资行保理业务总监对记者表示,该行在全球范围内网络建设比较成熟,可以很方便地判断海外买家的信用记录。而中资银行的优势则在国内贸易方面,特别是中央特大型国企的基本账户都开设在中资银行,因此央企的采购融资也就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