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宇白洁纯)当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经济不利因素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也呈现出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并未受到地震灾害的明显影响,金融市场总体平稳。其中,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稳步增长,当月新增贷款持续增加,银行存款大幅增长,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货币当局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力度,金融调控取得显著效果,金融改革、金融监管和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继续保持稳定,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日前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既要正确估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又要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尤其要对当前影响中国金融稳定的国际因素予以高度关注。央行在日前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就将“防范国际及周边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作为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要务。
近期邻国越南因通胀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全球通胀的加剧,都增加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胀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也正在逐步取代经济低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所关注的重点。
因担心通胀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日前暗示今后可能会维持现行利率不变;欧洲央行在宣布继续维持主导利率4%不变的同时,表示不排除今年7月份升息的可能性。
中国央行也于汶川地震后、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CPI数字之前,于6月7日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表明央行极力控制通胀的决心。自去年起,中国就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基准利率,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显著效果。
不过,欧美为应对通胀采取的停止减息和可能加息的诸多举措,无疑会令国际游资更加频繁地进出新兴经济体,并给这些国家金融安全带来压力。对此专家警示说,应密切关注资金的反向流动,资金倒流一旦形成其影响将远高过大量热钱涌入。
毫无疑问,以上国际金融形势考量着货币当局的金融调控能力。同时,由于年初的冰雪灾害以及地震所引起的投资力度的加大,会对物价上涨带来新的压力,对偏快的宏观经济形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给金融形势带来新变化,这进一步给中国金融调控提出新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表明,中国流动性过剩压力比过去有所加大。相比一季度,5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反弹。这一表征市场流动性的数据显示出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过多的流动性将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未来调控压力依然不减。
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必须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当前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要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总而言之,当前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需要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考虑到冰雪灾害、地震灾害带来的灾后重建,金融信贷还要有保有压,要对受灾地区予以充分的金融支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规模、压缩投资、控制总需求,更好地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平稳运行。 (来源:新华社)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何建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