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 国际油价高烧 国内油荒来袭? > 应对高油价

沙特增产:经济终于不敌政治

  ⊙刘涛

  国际油价站上史无前例的140美元关口。在其他石油输出国稳坐帅帐、按兵不动的时候,沙特再次出手,扮演了逆风而行的救世英雄角色。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虽然伊拉克和科威特产量锐减,但由于沙特的高度觉悟,使得全球石油供应短期内就恢复了正常。
2008年5月中旬,国际油价升至126美元每桶,美国总统布什远道造访,铁杆盟友沙特善解人意地送上了一份慷慨大礼,表示6月将把本国原油日产量增加30万桶,达到日产945万桶的水平。由于油价屡创新高,6月中旬,沙特宣布从7月开始每日增产50万桶,从而刷新其历史最高水平:1000万桶。

  关于增产,沙特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尽管高油价给本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它最终将抑制全球经济的增长,并减少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因为高油价会促使世界寻找其他可替代燃料,而这必将危及沙特的长远利益。然而,与沙特的高瞻远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认为,投机分子和美元贬值才是抬高油价的罪魁祸首,因此,完全没有增产的必要。

  从逻辑上分析,沙特的说法似乎有几分道理。在能源史上,1973和1979是两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年份:中东产油国通过石油武器,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列强,并直接导致70年代滞胀和80年代高利率时代的到来。但这也为石油输出国埋下了极大的危机:由于发达国家痛定思痛,在此后十年内通过技术变迁,极大地降低了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欧佩克的集体行动也失去了力量光芒。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甚至在两伊战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国际原油价格都是一蹶不振。到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跌到12美元每桶的谷底。长期以来,对于欧佩克所有成员而言,一直存在一个共识,即制定战略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油价保持在一个足够高、但又不至于高到刺激石油消费国痛下决心彻底放弃这种黑色能源的水平。然而,2002年以来的这波油价浪潮,已使其他产油国在高油价的狂欢盛宴中丧失了警觉;而原油期货市场上“买进并持有”的新投机模式也助长了价格上涨预期。因此,沙特此番举动,颇有些“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味道,体现出欧佩克老大的智慧和远见。

  不过,笔者想强调的是,如果纯粹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或许沙特恰恰应选择限产,而这也是其他中东产油国目前实际奉行的策略。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中东产油国在赚得钵满盆满的同时,政府支出开始无节制泛滥,国内通货膨胀也逐步抬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金融市场过热和房价泡沫,以及社会财富转移效应。其中,卡塔尔和阿联酋面临的通胀压力最大,2007年分别为13.8%和11.0%。沙特虽然情况稍好,但物价上升势头也很迅猛,2008年的乐观估计是6.2%。长期以来,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并且基于某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美国和IMF并不鼓励其放弃盯住美元或采取更为弹性的汇率制度,由于缺乏货币政策独立性,它们无法通过利率等常规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胀;同时,在阿联酋、卡塔尔掀起的海湾城市建设热潮带动下,沙特也无意主动削减政府支出。在此情况下,限产几乎成了对付通胀唯一的、虽然貌似消极、但也是最现实的选择。其背后的逻辑是,只有限产,石油收入才不会直线上升,政府支出才不会继续扩大,通胀上升势头才有可能减缓。舍此没有其他办法。而增产,则意味着沙特将自己往通胀的火坑又推进了一大步。

  故此,笔者不得不指出,沙特的经济非理性行为其实反映了另外一种理性。在经济利益与政治交易的权衡中,沙特最终理性地选择了政治上的盟友。(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