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尚在萌芽中,让程东升感到道路宽阔。“中国距离真正的商业社会还有漫长的道路。未来,我们也可以输出如丰田模式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到了成熟的商业社会。而财经图书写作,与社会变革、企业发展密不可分。”
8年前程东升踏入财经作家圈时,还感觉周围是一片荒芜。
从一本《华为真相》到如今《任正非管理日志》、《华为经营管理智慧》等五六部作品,程东升自己也感受到在财经写作方面的逐渐成熟。他说,如今与人合作写作财经图书,“更多是一种带新人、经验传输的过程。”
预感到财经图书逐渐升温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不少出版人、新闻从业者、企业家等纷纷感到,财经阅读的时代正在逐渐到来。两个月前,在杭州西湖畔举行的一个公司史创作高级研修班上,资深财经作者、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吴晓波告诉来者:“中国财经图书本土的市场一定会崛起。”
台下是一群朝气的年轻人,和朝阳般的财经写作一样,有着朝气、好奇、无畏的脸庞。而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在财经媒体、企业中,可以预料到,一群财经作者正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没有确切的数字,没有代际的划分,但从书店里不断涌出的财经图书,尤其是企业史作品来看,山雨正欲来。
从记者到财经作家
程东升“踹”入财经记者圈子,就是被华为所吸引。事实上,他一开始就想写本书。“低调,特别低调,加上各种传闻,如军事化管理,高工资等”,华为的“神秘”一下子吸引了他。从不接受外界采访的创始人任正非、极少披露的公司信息,程东升每次去深圳都试图联络采访,但数次无功而返。
他后来的奇招是找离职的员工。从他们入手,程东升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然后再循序渐进,真正深入华为的内部。从1999年到如今,8年有余,程东升说仅算副总裁以上,他就认识10多个,超过10%,“我们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过程是很琐碎的,“无非是找到一个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成为朋友”。
而更多人,是从记者行业顺理成章地走上撰写财经图书的道路。吴晓波早年是新华社商业记者,后来《大败局》、《非常营销》等作品走俏市场,再后来创办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商业写作、商业出版反而成其主业。如今不少人步其后尘。
“书是一种观察方式,记者要求无限客观,所以写书会比较过瘾。”虞立琪告诉记者。她是财经作家中的后来者,预计今年7月,专著《李宁:冠军的心》将正式出版。
“记者是个自由职业,加上采访的便利,对写书很有帮助。”程东升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目前独立写作尚难在国内流行,这种情况下,“记者是写此类图书比较好的人选之一”。
起初是好奇,但当你认识一个公司10%的高层的时候,公司的魅力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它不再神秘。吸引程东升的,是公司的管理、企业文化、价值观。“说实在,华为并没有特别惊天动地的事情。倒是一些日常小事感染了我。”程东升讲了一个故事:在初期,任正非管理非常细,而且一定要检查结果。有次,他发现一张桌子面上有个钉子突出了,时常挂人的衣服,就嘱咐人员修理,如果第2次他发现钉子还那样,肯定会拿该人是问。“作为领导者,任正非与普通员工同甘共苦。有次大家加班,晚上吃夜宵,有个老人带着几个人推餐车来给大家分食物,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任正非;还有一次,大家开会,在会议开始前,有个老人在非常认真地整理桌椅,大家都以为这是个勤杂工,等到了给大家讲话的时候,才知道他就是任正非。”而这些故事,程东升全部是通过和华为员工的私下接触了解的。
面对一个更加系统、更加不可确定的对象
“邮件已发。”博客上留下的四个字,是虞立琪交稿那天所有的复杂心情。她累得不行,也很高兴,突然就想紧紧地拥抱自己的编辑。“我和编辑是在交稿的那一刻,才成为更好的朋友的。想拥抱的是她,一起战斗的朋友。”
就像沙堆之于大楼,在记者与财经作者的身份转换时,他们需要构架一个更宏大的结构。写作了《希望永行》、《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等书的郑作时,写作的风格有点任意东西,可多数人会发觉,数十万字的书稿,需要与报章文章不同的写作方式。初转型的那段时间,虞立琪就很难调整自己的写作状态,“因为记者的稿子都短,最多三四天,写完就可以玩了。而写书时,还没写完就不愿意离开电脑,结果搞得自己唯一的娱乐??电影都没看。”她的MSN,有段时间换成了这样的签名:“钉在电脑前,钉在电脑前,钉在电脑前”,她回忆说,写这句话的时候正“写得干巴得咬牙切齿的”。她甚至还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打开文档就是穿上了红舞鞋,必须跳、一直跳,根本不能停。不吃 沙哑着嗓子 喝红牛 一天、两天 钉成雕塑”。
所幸这个过程不太长,她很快就找到了工作节奏。从记者转向图书作者,虞立琪感觉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据要描写的企业行为,去作研究,比如写到营销,就需要做企业营销的研究,包括行业内公司、不同行业公司的营销。这些研究,是为了把企业行为放置在行业、市场和经济坐标中,更好地界定和评估它行为的意义和效果。”为了这,她在图书馆前后呆了半年时间,写到物流时查阅物流相关的书籍,写到营销时查阅营销相关的书籍。
程东升写作起步较早,他当年最困惑的是“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文本、以什么样的视角写作,如何评价企业、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这个公司的价值”。写作过程中,困惑一直存在,“应该说,一直到书稿完成才基本清晰。”
“财经是对传记、历史类图书的综合,除了写作后两者必备的素养外,还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独特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真实、客观,不同点是你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具有不可确定性的对象。”程东升很认真地告诉记者。
财经类图书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应该说,当时国内本土企业的财经图书几乎是空白,之前只有迟宇宙写过 《海信史》,之后就几乎没有新的财经图书出现。”程东升写作的《华为真相》,竟然无意中成了较早的本土财经图书。
而最近几年,如同郑作时感觉的,“财经作家或者是公司传记作家是一个正在热起来的行业。”今年4月,国内财经图书出版大户中信出版社的社长王斌总结2007年商业出版情况,他认为去年一年,“财经类图书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财经图书已经占到中国图书市场的25%~26%,市场上已经有7万多种财经图书在出售。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在程东升看来,财经图书热的背后,是财经写作大环境的巨大改善。“首先,企业更认同;财经图书的整体出版数量、质量、品种大大提升;写作者更加多样、更多成熟作者出现,出现了规模化操作趋势,可谓一派繁荣。”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抒情、言情盛行,三毛、舒婷作品广受欢迎的时代,社会风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以来,商业氛围逐步浓厚,财经阅读逐渐兴盛,这是中国进入商业社会的标志之一。企业正成为社会的主角。”
在王斌看来,未来中国商业图书的创作,处在一个捅破窗户纸的阶段。他预计,2007年开始的三年,“中国会形成商业类图书的高峰,这个高峰基于中国本土的作品。本土作品市场的形成,要依靠一个专业的创作队伍或者是专家群体。”
一切尚在萌芽中,让程东升感到道路宽阔。“中国距离真正的商业社会还有漫长的道路。未来,我们也可以输出如丰田模式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到了成熟的商业社会。而财经图书写作,与社会变革、企业发展密不可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