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政策解读 > 金融政策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我们引入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理念,以指导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更要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

  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2008年6月7日,中央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此,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调至17.5%,再创历史新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再加上其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理念,相信这些管理理念在指导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实践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紧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此次央行大幅度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加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不过,大幅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虽然降低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但却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1.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在迅速下降。2007年12月底,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2.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农村信用社为8.9%。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农村信用社为5.4%。那么,本次上调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或变为1.5%,具体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都会程度不同地下降。我们知道,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即时可用的流动性支付能力。在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银行使用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余地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应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主要通过调减流动性来实现,超额存款准备率越低的银行调减流动性的需求越迫切。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对那些贷存比较高银行的流动性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银行的贷存比越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高的情况下,其流动性就越紧张,与此同时,其流动性管理压力也就越大。

  2.发行央行票据的影响。由于央行持有的国债有限,目前央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冲销。2004年以来,央行票据发行的规模在不断上升。2005年,公开市场共发行央票27462亿元。2006年,发行总量为36500亿元。2007年共发行央行票据达46091亿元。2008年以来,央行共发行了64期央行票据,发行量超20000亿元。通常央行票据的利率比一年期的存款利率略高,但比同期贷款利率要低得多,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央行的干预,大量买进央行票据,减少信贷投放,其利润也必然下降。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发行票据期限结构的微小变化,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细微调整,都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发生巨大改变。

  3.信贷控制政策的影响。今年,我国开始启动信贷控制政策,主要是加强窗口指导力度,增强政策刚性和针对性,严把信贷关。在央行实施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前提下,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大盘股发行、企业资金面的改变,这也与股市、房市息息相关。每次大盘股IPO,银行体系都会出现大额资金流出,对银行现金兑付要求非常高。如果股市、楼市发生大的震荡或调整,将对市场气氛进而对市场流动性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4.外币占款对冲制度的影响。我国宽裕的流动性源于国际资金的流入,外汇储备是其中的典型指标,截至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76万亿美元,比年初新增2300亿元,4月份更是当月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外汇储备增长历史新高。在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向市场大量释放人民币,由此造成市场流动性充裕。在央行持续实行紧缩性政策之下,市场流动性被以不同形式不断被吸纳,未来流动性形势取决于外汇资金是否继续涌入我国。

  总体而言,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表现出两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方面,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但不排除阶段性紧张的可能。另一方面,总体流动性过剩与局部流动性紧张并存,流动性分布非均衡加大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引入国际银行业的新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银行业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更能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流动性管理新理念。

  (一)资产与负债的管理不可偏废

  流动性管理通常是通过对银行资产的管理得以实现,但从中期来看,银行负债的管理也与流动性有关。一定的流动性水平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是充足的,可是对于另一家银行而言可能又是不足的。某一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头寸也会由于某一时点的预期资金需求而由充足变为不足。判断流动性是否充分,就需要对银行历史上的资金需求、当前流动性水平、可预见的未来资金需求、银行减少资金需求、吸收额外资金的选择权以及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分析。原则上,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或两者的组合提高其流动性。在实践中,银行可以通过卖掉高流动性的交易资产组合和近似流动的资产,或通过卖掉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如多余的财产和其他投资来满足对流动性的需求。在负债方,可以通过提高短期借款或短期存款之类的负债,延长负债的偿还时间,并且最终通过增加资本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流动性水平取决于其存款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贷款组合快速扩张的潜在可能性

  一般来说,如果存款主要由小额稳定的账户组成,那么银行所需的流动性水平就相对低一些。而如果银行贷款组合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长期贷款组成的,或者银行的存款集中度较高,或者当近期的趋势表明大额企业存款和大额居民存款正在减少,那么银行所需的流动性水平就相对高一些。其他情况也会使银行提高它所拥有的流动性头寸,比如说,已经承诺了某项大额贷款,而银行预期它的客户将动用这笔贷款。

  (三)通过控制其资产结构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银行、尤其是小银行的流动性使得这类银行能够提供资金以满足存款水平的波动并满足贷款需求的增加。完全依赖于资产管理以维持流动资产规模的银行在面对客户的资产和负债偏好改变时,往往会调整信贷资格和获得的难度,以及它们所持有的流动资产的水平。为实现盈利最大化,银行管理必须权衡流动资产的完全回报(回报率加上保险价值)和流动性不那么强的资产的更大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资产一般是作为一种流动性缓冲器以应付融资问题和储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这一原因,银行更愿意投资于更高收益的资产。但是来自于更高收益的资产的收入,可能会由于被迫以低价销售而被抵消,因为资产负债表的不利波动将资产低价销售有时可能是必需的。

  (四)流动性管理可以借助货币市场得以实现

  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控制资产结构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银行数量会大大减少。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或其他因素常常会导致总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会导致贷款需求超过现有存款。一家依赖于资产管理的银行应该把贷款的增长限制在可以通过现有的存款资金得以满足的水平上。作为一个备选办法,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得以满足。负债管理既可以补充资产流动性,又可以在资产可获得时作为另一种流动性的来源。

  (五)高度重视或有负债的变化

  对流动性管理的另一个挑战是或有负债,例如信用证或金融担保。这些负债表明存在着不由银行财务状况决定的潜在的大量现金流出。虽然在正常情况下的现金流出可能很少,但宏观经济危机和市场危机可能会引发现金流出的大额增长,因为企业部门的赤字或银行破产一般会伴随着危机产生。这些危机一般表现为市场流动性水平的降低,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

  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新策略

  (一)积极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调高,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所以,商业银行更要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尽管资料显示,今年5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826亿元,同比多增7245亿元,表明股市、楼市吸引力降低,存款向资本市场“搬家”的压力得到缓解。但要注意,储蓄回流银行只是一种“强迫储蓄”的暂时现象,一旦股市楼市行情有所好转,这些“笼中虎”就会迅速出笼,从而造成银行储蓄大起大落。这些都是在流动性管理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当前面对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从保障流动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力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应作为主要的持有品种,可以通过出售或回购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当出现紧急情况问题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从央行取得再贷款。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应当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了资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控制好资金投放的进度和规模

  首先,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自身流动性特点和市场变化,既要考虑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改善流动性管理,也要分析客户在流动性上可能面临的压力,以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范各类风险。商业银行控制好资产的发放进度、规模,留有适当的余地,并进行合理配置特别重要,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支付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期限缩短后,势必将使收益减少,这同时将给股市、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再次,商业银行应优化资产结构,追求效益最大化、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商业银行更要审慎地发放贷款,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扩大企业贷款被选范围,在充分论证后优中选优。当前商业银行尤其应从不良贷款的存量上下功夫,进行盘活、清收、重组,以便更好地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三)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机制

  商业银行应在制定整体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和改善具体流动性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面对流动性整体相对过剩的局面,加大货币市场的资金业务运作力度,合理安排和调整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规模和期限结构,充分利用央行票据的良好流动性,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利率持续走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大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长期利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为了积极防范利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

  (四)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其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再次,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五)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际合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远远慢于在资本充足率等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然而,一些重要的变化已经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管理工具的流动资产要求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现金流和期限结构重要性上升;二是强调把对于稳定的流动资产存量的持续需求作为风险控制的补充方法;三是从法定的要求向一个更为灵活的方法转变,即制定出方针并对流动性进行管理;四是更加强调对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估;五是商业银行管理者付出更大努力以改善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控制体系的标准;六是表外金融产品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已开始被引入管理框架之中。这些都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所取得的可喜的进步。但是也应看到,近几年来,国际银行业在谨慎的流动性管理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即通过基于银行资产和负债到期期限计算预期现金流动来评估流动性需求。就管理方法而言,越来越关注于对银行战略、政策和程序的独立评估以及与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测度、监控和控制有关的实际操作。银行家们越来越强调有效执行银行流动性战略所必需的管理结构和高层管理者参与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合作,引入国际银行业新理念,借鉴其流动性管理的新方法,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王 勇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