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IndyMac银行的资产被监管当局查封,由于身为美国最大的存贷款银行之一,它的倒下又一次触发了人们质疑金融机构稳定和安全的神经冲动。
如果说在金融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几年中,国内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那么今年,国内银行需要应对的更多是挑战。
过去有的银行坏账率高达50%,却屹立不倒,然而现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内外上市,信息愈发公开透明,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更加重要。
从房地产开发商的“威胁论”,到深圳出现个人房贷的“断供”;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的23年高点,到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从流动性紧缩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到国内投资增幅同比下降;处处反映了银行的生存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楼市泡沫难以为继的背景下,能否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中资银行的生存环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金融机构评级副董事廖强。
谨慎乐观延续至2009年
《21世纪》:今年以来欧美、亚太股市包括A股市场的银行股一再下跌,这反映了投资者对于银行风险和盈利的担忧,你对于中资银行的风险和盈利有怎样的判断?
廖强:对于今年银行行业的盈利能力,我的观点是谨慎的乐观。
一方面可以看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部分出口型企业关门倒闭,而另一方面,银行陆续发布了中报业绩预告,盈利增长良好,信用成本较低。这两方面同时存在还是合理的。因为目前出现问题的大多是小规模的企业,它们的融资往往不是来自大中型银行。因此这部分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反映在大中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值得担心的是中型企业是否会出现问题,目前已经看到一些中型企业的压力较大,这会不会大面积蔓延,短期内主要看政府的政策会不会有所调整。
如果信贷有一些放松,中型企业在今年应当不会大面积出现问题。这样大中型银行在利差较大、信用成本又无显著增加的背景下,2008年年报的盈利还是会有不错的增长。即便进入2009年,随着在信贷总体偏紧的环境下,银行定价能力持续提高,也有可能保持利差增幅超过信贷拨备成本增幅的局面,从而维持盈利绝对水平的上升,不过,ROA(资产回报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并不大。中资银行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国内储蓄率一直没有明显降低,在资本项目流动依然有限制的背景下,这意味着银行的流动性或者说偿债能力将得到有效支撑,目前还没有迫在眉睫的风险问题。不过2009年之后的行业状况,没有人能给予明确判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
《21世纪》:高风险总是和高收益相伴,随着6月份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银行信贷额度进一步减少,导致企业贷款有困难,而银行在提高企业贷款的利率,这种行为会给银行带来多大的风险?
廖强:在企业贷款方面,随着银行对风险敏感性的增加,一般情况是银行提价在先,企业实际违约在后。我们预期在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内,也就是大约到2009年底以前,发生大规模的借款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还不太高。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企业违约率上升的趋势已经出现,这个进程短期内不会改变,企业接受高成本贷款之后通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通货膨胀率到达顶点开始下降之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变得更加困难,违约率将大幅上升,届时银行坏账会大幅增加。
从银行个体来看,如果现在哪家银行在信贷资产扩张上更加谨慎,风险控制更加严格,那么以后受到的损失就会相对少一些。
从中资银行整体来看,目前行业扩张这么快,今年即使有限制,信贷资产增幅也将超过15%,行业风险是切实存在的。
局部的房价下降不会拖累银行
《21世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实际违约率出现明显增高是在去年9、10月以后,而去年7月份被公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时间,美国城市的房价下跌则始于去年年初。由此可以看到泡沫破灭有一个过程,反观我们国内,你是否担心由于房价不涨反跌,国内房贷的违约率也会在不久之后显著增加?在深圳,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这是泡沫破灭的前兆吗?
廖强:对于中国个人按揭贷款市场,我较为乐观。2004年以来,提醒银行加强个人按揭市场风险管理的言论一直不绝于耳,监管当局查处银行违规放贷的行动也一直在进行,在许多银行内部,至少从总行层面,防止发生大量虚假个人按揭贷款一直是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果中资银行在发放个人按揭贷款时,严格按照监管当局政策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来操作,就不应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首付率的要求是30%、第二套房首付率40%,以及月供不能超过借款人收入的50%,这都是非常审慎的要求了,监管当局在制定相关监管指引时,已经充分吸取了国外的一些经验教训。
至于外界猜测有多少假按揭,有多少贷款的发放没有遵守监管当局政策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那也只是猜测,没有人能拿出具体数据。因此,对这一点主要还是要依靠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判断来解决。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个人按揭贷款市场而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情况并不具备太多可比性,因为当房价下跌5%到10%的时候,次贷借款人就有动机“断供”,而与次贷相对的优质房贷虽然也受到了波及,并随着市场环境恶化而在继续发展中,但实际违约率仍然很低。中资银行按照政策和流程来发放的个人按揭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应当还是很有保障的。
由于2007年局部地区的房价出现了先是大幅上涨而到今年上半年又大幅回落的情况,今年局部地区“断供”的现象确实在增加。对于供房人来说,如果房价跌幅超过了已付月供和首付款的总和,确实会产生停止后续还款的动机。尤其是目前中国的个人证信体系依然不算完善,拖欠贷款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还不是很大。毫无疑问,如果房价继续下跌,局部市场的房贷拖欠率会上升。
虽然在局部市场上会对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有影响,但是对于全国性银行而言压力并不明显。
原因有两点。一是时间段上有局限。近几年国内房价涨势很快,许多地方2007年一年的房价就上涨了近一倍,那么即使房价从高点回调50%,那也只是回到去年年初的水平,因此有可能出现问题的也只是2007年发放的个人按揭贷款。而按照银行按揭贷款余额的增长情况来估算,2007年的发放量大约占银行全部个人按揭贷款总量的30%,其中2007年4月份以前的借款人由于当时房价还不算高,出现负资产的可能性更低,因此其发生“断供”的可能也不大。
二是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局部市场的房价出现了明显调整,银行受此负面影响应当有限。当然,如果局部市场拖欠率持续上升,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坏账比例提高和拨备费用增加,但是与银行的其他正面因素相抵之后,应当并不足以导致银行整体盈利的下降。
《21世纪》:房地产市场低迷还使房地产开发商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过有开发商扬言“要死也是银行先死”,不禁让我们疑惑银行给予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有多大风险?是否会出现银行先倒下的情况?
廖强:房地产开发贷款占各家中资银行的资产比例大多在10%以内,平均应该在8%-9%,这不算一个小数目。
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有巨大的不同,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调整,我们预期大量开发贷款会构成银行坏账。
因为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思路依然是依靠资产抵押,对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并没有很有效的约束力,遇到市场不好,企业无力还款,后果不过是企业破产,比对个人的约束力还轻。而且,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通常负债率很高。在1996年至2002年的市场调整期,看看全国留下了多少处烂尾楼,我们就可以知道房地产开发商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即使只有30%开发贷款出现违约,也会使银行增加3%的坏账比例,目前主要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仅为4%左右,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对银行而言将意味着坏帐接近翻番,情形是较为严重的。但是即便如此,银行体系也还不至于出现危机。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