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巴曙松: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宜短期改变

  ●从发展的趋势看,通胀压力可能面临长期化趋势,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宜短期放松,更多只能进行结构性微调。

  ●热钱的流动难以改变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经济转型的进展,要从根本上改变持续的外汇流入,还是需要回到经济转型的主题上来。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对冲更多只是为结构调整创造更为稳定的货币环境,但是很难替代结构调整本身,财政政策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7.9%。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1%,较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前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经济正在从过热走向平稳。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政策调整预期呢?

  当前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强劲,物价平稳回落,是宏观政策开始显现效果的表现。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因为国际范围内的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加上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通胀压力可能不会如部分研究者预测的那样迅速回落,通胀压力可能面临长期化趋势,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宜短期放松,更多只能进行结构性微调,否则现阶段紧缩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加大未来通胀的压力。因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因此,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应当更有作为,货币政策的紧缩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货币环境。

  从粮食价格看,2007年中国是在粮食丰收的年份出现粮价上涨的,因此考察粮价需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分析。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非农化使用,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加上中国的农业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特点,容易受到恶劣气候等的冲击,消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能力也比较弱,这样就使得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可能会持续到整个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国际粮价的上涨,以及国内外粮价差距的扩大,也形成了国内粮价上涨的压力。有的国际研究机构也把中国的这一轮粮价上涨称为中国粮价的“正常化”过程,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粮食价格一度还稳中趋降。

  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压力,加上持续的外部失衡带来的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和被动的货币政策放松、实际上的负利率、依然存在的价格管制措施,工资上涨的压力和可能形成的通胀预期,有可能会使得通胀的挑战长期化。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中,服务业并不发达,文化消费等十分有限,就在客观上使得居民对初级产品和基本服务的消费与生产是经济总量中的主体,而这些经济部门在工资上涨之后往往成为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从上市公司一季度披露的年报看,企业的成本上升十分明显,成本中最为明显的是工资的上升。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教训看,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通过通胀的形式来校正失衡的压力,越南的货币危机并不主要是因为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开放等导致的,关键还是通胀失控导致的,越南的通胀在1月份达到12.5%,5月份就迅速上升到25.2%,成为越南货币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近期,江浙等中小企业的集聚地区,出现部分企业步履维艰、濒临破产等情况,有人认为这是紧缩政策所致。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淘汰不少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乃至不少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可能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阵痛。目前,在调研中可以看到,不少遇到困难的企业还存有侥幸心理,特别是那些习惯了宽松的成长环境的企业,以为通过高利率借贷先暂时度过眼前的挑战,困难可能很快会过去,随着转型过程的推进,其中的不少企业可能会逐步意识到,原来这一次面临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短期化的,而是一个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长期化的问题,于是就可能陆续出现被以不同的方式淘汰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通过落后企业的淘汰、并购重组等转移到运用效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经济转型得以从微观层面实质性推进。

  也有建议认为应当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同时提高服装、玩具、鞋类的出口退税率,以防止出口出现大幅回落。但是,宏观政策的方向应当是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如果在低附加值出口回落时又给予税收的优惠,可能又会延缓出口结构的调整;还不如把这些税收的优惠投向那些为内需生产以及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企业,这样更能推动经济的转型进程。

  目前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对通胀的形势过于乐观,或者因为过分重视经济增长的指标,可能会贻误抑制通胀的良好时机,也可能过早放松货币政策,导致控制通胀的成本更高。实际上,即使名义的GDP增长再高,如果通货膨胀始终居高不下,真实的GDP增长率已经明显下滑,如果过早放松从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在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更为激烈的、甚至可以视为硬着陆的政策举措,导致更大的经济增长率损失。可以预计,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可能决定了中国这一轮反通胀的过程会有不少的反复与争论。国际社会应对石油危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严格的控制通胀的举措有利于稳定通胀的预期,从而可以使决策者用较小的政策调整来赢得较好的经济增长格局。以美国为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实行了严厉的紧缩政策,从而创造了国家稳定的货币环境,也为其随后近20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夯实了基础。

  在当前关于金融形势的讨论中,不应过分夸大热钱的规模及其影响。通过多种方法测算,中国目前外汇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国际收支的基本顺差,而热钱的流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到目前为止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热钱的流动也难以改变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经济转型的进展。要从根本上改变持续的外汇流入,还是需要回到经济转型的主题上来,改变原来过分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改变扭曲的价格体系包括汇率、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等,减少外贸顺差。国际经验表明,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当然也包括对热钱流动的管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其有效性会随着时间逐渐被侵蚀降低。对于资本来说,如果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经济通过转型富有活力,即使是试图进行短期套利的国际资本也可能会成为长期资本,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其中也有不少是抱着短期的探索态度的,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会使得这些早期进入的资本绝大部分成为长期资本。同样要指出的是,海外的资金未必一定会流出,国内的资金也未必永远留在国内,海外资金在中国的动向值得关注,不过如果夸大其规模和影响,可能造成对金融经济形势的误判。

  同时,财政政策应当在结构调整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理论上说,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对冲更多只是为结构调整创造更为稳定的货币环境,但是很难替代结构调整本身,财政政策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准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储备;在劳动力从被淘汰的企业转移到新的企业时提供培训等的帮助,在高物价条件下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和救助;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经营的税收特别是受到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收等等。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减税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转型中的成本,也有利于理顺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同时,减税也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这最终将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增长。

  同时,还需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满足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企业的淘汰比例明显增多的结构转型时期,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融资结构显然是难以适应的,要积极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相应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也需要银行信贷之外的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形式。同时,银行也需要提高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应对能力,增强自身的风险识别、衡量和管理的能力,避免在经过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之后重新出现新的大规模的不良资产。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