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小幅松绑,部分商业银行正在寻求政策松动带来的商机。
晨报讯(记者 李若愚)面对中小企业被从紧的货币政策“错杀”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微调正悄然启动。
昨天有消息称,央行将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上调今年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规模。
对此,央行新闻处昨天表示,央行并未发布该消息,对该消息不予置评。不过,有城市商业银行承认,上月曾向央行提出增加信贷额度的申请已获得批准,可见央行对信贷的控制确实有所放松。
此前,央行政策松动的苗头已经显露。央行年中工作会议和货币政策委员季度例会均未提及“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且在论及下半年工作重点时,央行强调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自年初以来,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信贷从紧等因素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今年初,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遭遇更严峻的融资困境。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上半年贷款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仅获得3000亿元贷款,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1万多家,有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面临重组。
部分商业银行正在寻求政策松动带来的商机。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人士称,该行积极响应央行提出的支持中小企业的要求。本月初,交行在中关村地区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中科院支行,后者是北京市第一家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专业支行。
北京银行相关人士称,该行将确保全年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在实际操作中,该行采取逐日监控信贷额度的做法,把中小企业贷款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避免因总量调控而导致“保大压小、以大挤小”的情况。该行近日刚与北京市科委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协议,拟在未来3年内向北京市中小科技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亿元。
援助中小企业
即援助中国经济
环球同此凉热。
近半年来,美国人的日子很难过,经济数据很难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问题,现在看来仍未到最坏的情况,下半年的事情还挺多。
在中国,“从紧”背景之下,企业的生态环境骤然变化,大批面临经济转型之中的企业命运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很大。
在这次全球化的高通胀背景下,中国受到美国经济放缓和美元打击最大的一群是中国的众多中小企业。无论是江浙,还是珠三角地区,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期间,是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茁壮发展的地区。不过,面对新的宏观环境和急剧变化的市场,一切都大不一样了。长期盘桓于江浙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发现,“这个夏天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艰难,倒闭企业将数以十万计”。
事实上,周小川也在3月份就感慨:“在全球化深化的局面下,有很多影响是超出我们以往的经验和以往的分析套路的,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密切关注。”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外向型制造产业的企业,成了这次经济震动最大的牺牲群体。在过去十年里,它们是“中国制造”的真正创造者,如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各项成本的持续上涨变成了两股压迫力量,让它们的呼吸变得越来越艰难。
他们的困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工、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紧缩政策导致财务成本提高等;二是政府的限制政策(如下调出口退税率);三是美欧等市场需求回落。
吴晓波提示,从1981年到2004年的历次调控,遵循的都是“宏观吃紧,调控民企”的逻辑,可是在此次危机中,造成的因素并非民企与国企的能源争夺矛盾,而是因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以及能源危机等内外原因导致。面对这一前所未见的形势,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面临空前考验。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的细胞,援助了中小企业,即是援助了中国经济。
(本文作者为商业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