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小雨
从去年10月至今,股价被“腰斩”的个股比比皆是,超过7成计划增发的上市公司“破发”,导致含增发预案的公司陷于困局,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选择在调低增发价格的同时,也缩减增发的数量或者略微增加增发的数量。
让公司陷入如此困境的,是市场的长时间疲软。自去年10月以来,沪指从最高6124点跌到2719点,跌幅超过55%,大多数个股股价已面目全非。因此,此前根据当时市场形势定下的增发价,行至目前已经高出了公司二级市场的价格,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经荡然无存。在投资者信心脆弱的目前,再好的募资项目也未必能让他们感兴趣,股价的走势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8月1日下调增发价格的TCL承认,根本原因在于今年以来股价的大幅度下挫。在公司2007年12月1日公布的增发预案中,公司的发行价格将不低于当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均价的90%,即4.51元。但是今年7月份公司股价平均只有4.36元,而公司最新收盘价只有4.18元。这意味着如果不调整发行价,公司还没有增发,股价便已经“破发”,投资者与其参与增发还不如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
遭遇这样尴尬的远不止TCL集团一家公司。前日打开申购的特变电工最新收盘价17.26元,跌破了其于今年7月1日定下的发行价17.73元;外高桥最新收盘价12.98元,跌破了其今年6月初定下的16.87元增发价;一直在积极筹划整体上市的海印股份,去年年底定下了12.15元的增发价,当时公司股价还在15元左右,目前却只有9.7元。此外,今年5月份定价14.76元的中关村、定价26.48元的太原重工、4月份定价19.88元的国元证券等,目前均已跌破增发价。诸如此类的公司,难以一一尽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增发方案的公司中,有16家公司在下调增发价的同时选择增加增发数量。如铜陵有色、太原重工等公司分别调整了各自的定向增发方案,发行价格下调,发行股份数量上限增加。其中,铜陵有色的新方案将增发价由原来的每股不低于27.46元调整为不低于14.34元,价格下调47.78%;增发股票数量上限由原来的不超过1.1亿股提高到不超过1.5亿股,增加了36.36%。相应的,增发募资规模也随增发价格的调整而有所变化。铜陵有色调整后的增发方案则比去年10月公布的旧方案募集资金减少了10亿元左右。而太原重工调整后的方案将增发价由原来的每股不低于30.36元调整为不低于26.48元,价格下调12.78%;增发股票数量上限由原来的不超过1亿股提高到不超过1.15亿股,增加了15%。还有海印股份、新疆城建、TCL集团、洞庭水殖、航天通信等发行股份数量上限增加了5000万股,它们分别增加发行量为10500万股、6500万股、6062万股、5700万股、5000万股。业内人士认为,调整定向增发方案的原因主要是股票市场变化了,最近上市公司股价下调比较多,但是公司还是看好增发的项目,为了尽快上项目,公司根据股价的变化做了价格调整,增发数量相应增加了一点。现在整个市场的估值重心下来了,而且很多公司也调整了增发价格。
从增发募资规模缩减来看,募资规模缩减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14家,募资规模缩减在1亿元以下有10家公司,仅3家公司的募资规模增加了。其中,募资规模缩减东北证券、国元证券、银泰股份超过了10亿元,国元证券4月28日公告,将定向增发价格由原来的不低于32.18元/股,调整为19.88元/股,调整幅度为38.2%,公司融资金额也从不超过180亿元调整为不超过120亿元,募资规模缩减62.49亿元。东北证券在5月4日发布调整增发价格的方案,公司发行价已经由不低于46.49元/股,调整为不低于25.66元/股,价格几乎缩水一半。募集资金也由不超过150亿元变为不超过100亿元;银泰股份募资规模缩减11.94亿元。
此前没有调整方案便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销售状况明显不理想。6月23日公开增发的浦东建设,承销商海通证券认购了9215.63万股余股,占发行总量的76.8%;7月1日公开增发的合加资源,宏源证券作为其承销商,认购了1217.40万股余股,占发行总量的40.6%;随后于7月25日公开增发的太钢不锈,中信证券认购了3894.70万股余股,占发行总量的11.5%。券商已经表示,余股包销已经加大其所承担的风险,而未来如果市场持续低迷,他们要求上市公司调整方案的欲望也将越来越强烈。
对一些资金需求不那么紧迫的上市公司来说,择机另行增发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据统计,目前暂停或放弃增发的上市公司有11家,占5.29%。7月24日,迪马股份、郑州煤电、中科英华三家公司同时公告,拟放弃或暂停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预案。关于放弃的原因,中科英华在公告中说得很清楚:“由于国内A股市场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底价,导致公司在增发有效期内不再有实施第二次发行的可能性。”中科英华最新收盘价为9.76元,只有增发价17.21元的56.71%。
以海印股份为例,为了让股东通过增发计划,这些公司将拟收购的资产价格随增发价一同下调。2007年年底,海印股份重组有了重大进展,拟定向增发购买集团资产,其时发行价定在12.15元,而拟收购资产评估价26.54亿元。但在股价跌破发行价后,公司将增发价格调整为8.08元,同时将集团资产交易价下调至20.79亿元,下调幅度约为21%。
同样致力于收购集团资产的ST科龙,在增发方案被证监会否决后,亦将增发价从6.98元下调到5.71元,而收购的资产作价则从25.4亿元下调至16亿元,缩水超过9亿元。据了解,上述这种在资产注入定向增发预案公布后,再降低认购价格的举动,在我国股市历史上都属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