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菲特去世时,他留下的遗产很可能会使卡内基、福特和洛克菲勒等传奇人物创立的基金会相形见绌。”罗杰?洛温斯坦如是说。
十年前,罗杰开始撰写《巴菲特传》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
当然,罗杰尝试着通过巴菲特作为投资家的经历,揭示其财富积累的奥秘。这是一个太过平常的初衷,事实上,试图完成这一任务的出版物已经汗牛充栋。当然,其中有所斩获的却凤毛麟角。无论重复多少遍,也仍然有人不相信传统的有些老套的投资策略竟然成就了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资本家。是的,仅仅从策略上看,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不过,且不说这样一个策略要涉及多少繁重的财务分析,仅仅是投资所投入的时间,也远远超越了大多数人的耐心和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巴菲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将其投资策略真正应用和贯彻,则更是困难重重??一部分由于我们贪婪而缺少耐心的本性,另一部分则因为巴菲特从没有像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样,将自己的思想和技术精心传授给他人。
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与巴菲特截然不同的路径也能够获得惊人的财富,就像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做的那样。他的成就归功于娴熟而成功的投机策略,一个投机者与投资者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财富究竟来自于证券的发行者还是持有人。投机者需要了解持有人的心理,从而拓展自己的投机策略;而投资者则需要将全部经历集中于证券发行者,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证券的价值。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大多数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之所以平庸,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常年忙碌于在这样两条路之间左右摇摆、不知所措。
回顾一下自己的投机经历,如果你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好吧,这本《巴菲特传》正是为你而写……
1951年,巴菲特大学毕业。对大萧条心有余悸的格雷厄姆曾劝巴菲特不要去炒股。那时,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已经22年。而巴菲特是这22年来,唯一在他这里得到A+成绩的学生。巴菲特一生都秉持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学说,并且在实践中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发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学习,更是巴菲特对恩师的一种崇拜。
关于这种崇拜,有两件事情不能不提。
一件发生在1951年,巴菲特即将毕业。他曾经提出无偿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无法拒绝的要求,格雷厄姆却没有同意。他希望更多地将公司的工作机会留给犹太人??那时犹太人还被华尔街的公司拒之门外。此事对巴菲特打击很大。他不愿意为陌生人工作,所以回到了家乡??奥马哈,进入了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济公司。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1968年初。当时,巴菲特希望当年格雷厄姆的弟子们再次欢聚一堂。不过,在邀请的信函中他恳求大家,谈话的内容不要晚于恩师1934年版的《证券分析》。在罗杰看来,“巴菲特唯恐有人抢了他心目中英雄的风头”。
而与上述两件事情相比,直指实质的是,巴菲特一生都在按照格雷厄姆传授的基本投资原则行事??购买那些价格远远被低估的资产。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他首先创造了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投资成就。在60年代末,又主动清盘。之后,通过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收购和经营,再次登临投资领域的顶峰,直到今天。而在这一过程中,巴菲特并没有对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进行根本改动和修订。尽管其在实际投资中,显然超越了其导师,他更为坚定,也更敢于面对短暂波动带来的风险。
沿着巴菲特的足迹,我们追溯到格雷厄姆的时代。在证券业日渐成熟,并反复经历危机的过程中,以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一批投资家逐步发现了投资的基本原则。只是,随着时光流逝,当金融市场复杂到普通人已经难以理解交易产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来自遥远年代的思想,忽视了那些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投资原则。以至于对秉持这些原则,精耕细作所取得的成就竟然如此巨大,又难以被更多人理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巴菲特传》的原因。
其实,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路径,从摩根时代开始,就没有发生过本质变化,巴菲特之后的几十年,还会有人经过同样的历程,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要知道,格雷厄姆的门徒,不只有巴菲特。
作者简介:
罗杰?洛温斯坦,《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记者,负责股票专栏《华尔街听闻》和《固有价值》专栏。罗杰在《华尔街日报》作财经记者期间,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掌舵人沃伦。巴菲特进行多年的跟踪研究。本书既有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通晓,又具备一个记者的客观视角,堪称巴菲特传记中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