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媒体报道上海国资酝酿将旗下的多家商业集团进行重组合并,有专家对上海证券报指出,商业集团的重组要遵循市场需求,朝着有利于要素流动的方向推进。与此同时,较之行政性的重组,政府应该在引导商业集团进行产品研发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有媒体报道,上海国资方面正在做大做强主业的思路下,研究将旗下多个国有控股商业集团重组。其中,良友集团旗下的酒店、粮食储备和学校划归国盛集团,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加工工业划归光明食品集团旗下食品加工企业。良友集团旗下的良友便利以及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农工商超市集团将整建制划归百联集团超商板块,百联集团旗下的房产板块则划归中华企业。
对此,上海有关主管部门人士接受采访时不愿多作评价,只是表示这一消息并不准确。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则认为,从媒体披露的重组方案来看,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突出上海各大商业集团的主业优势,因此将相关行业的资产集中到一家龙头企业名下。“但是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不能忽视要有利于要素的流动。”
汪亮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重组方案,百联将是终端消费环节的龙头企业,而光明食品集团则牢牢占据生产环节的优势。但他认为,上海要实现商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由过去的生产主导型逐步转变到流通主导型,即由终端的百货、超市等销售商研究市场需求,向生产企业发出订单,即实现生产?流通的一条产业链。如果两大集团分别只占据一个环节,“这样的重组对于两家企业究竟是否有利,目前还有待观察。”汪亮表示。
事实上,无论此次披露的方案是否属实,上海国资今年对旗下的多个企业进行大规模调整已成趋势。今年3月,第一食品公布,以食品零售及品牌代理类资产与冠生园华光酿酒100%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实现主营业务由黄酒、食糖生产和食品零售变为黄酒和食糖的生产。近日有媒体还披露,上海国资委正就《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为上海国资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指导规划。
汪亮认为,目前上海国资旗下的商业板块,还是以行政性为主导进行配置,而非市场需要,在他看来,政府更需要通过政策引领商业企业自己进行产品研发,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品牌。
汪亮指出,以英国玛莎百货为例,自身系列品牌的商品占上架商品总量的100%,新品研发的资金每年投入约2000万英磅左右。自有新品的独占性使商品的毛利率平均达到37%,净利率均超过15%。玛莎百货通过自身研发,并以定单经济的模式成为零售业中“没有工厂的制造商”。而目前上海零售业虽然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2.4平方米,但零售业更像物业经营,出租柜台和商铺。“政府应该通过软环境的打造,帮助上海的零售企业主动针对市场研发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