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比6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对工业生产增速的回落,需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出口减速是造成工业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受外部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回落。以7月份为例,出口同比增长26.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
同时,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了工业生产。受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也随之上涨。7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厂价格就分别同比上涨了40.2%、32.6%和52.4%。由此增加的企业生产成本,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生产意愿下降,突出表现在发电量、钢铁、汽车等生产出现了回落。
另据观察,季节因素也是7月份工业减速的重要原因。数据表明,过去13年中,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比全年平均低0.5个百分点,最高年份低2.5个百分点。这主要因为7月份是炎热夏季,很多工厂停工检修设备,缩短工人工作时间,工业生产会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及其滞后影响也拖累了工业生产增长。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及近期的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均不同程度地对受灾地区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可见,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既有世界经济放缓的外部客观因素,又有自然灾害频发的冲击及其滞后影响的原因,还有季节性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但并未改变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工业生产继续朝着宏观调控方向发展。”祝宝良认为。
数字显示,今年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同比增长16.1%,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从工业经济效益看,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增速比前两个月还有所加快。
与历史水平相比,今年以来的工业增速并不算低。2004年至2007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速为16%-20%。2007年,工业增长达到本轮经济周期中的峰值。在峰值基础上有所回落,并不能说明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发生了严重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确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在赢利水平下降、流动资金紧张和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需要通过加快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说。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