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的抉择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施以援手并不应该是政府所为
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空前挑战,资产泡沫破灭和海外需求收缩的双重影响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口领域和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
很多企业、政府官员和学者们纷纷建议放弃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直接扶持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或者伸手救助那些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公司。但这些措施不仅没有用处,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即使已经从最高点下跌了60%多,中国的股票价值仍然被高估,而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则是定价远远超出购买者的能力,降价才是解决之道。
实际上,宏观紧缩政策并没有外界宣传的这么严格。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已经增长了3.1万亿人民币,而整个去年的增量为2.9万亿。此外,去年香港和上海的上市公司筹集了6400亿人民币,或者说每个月53.4亿,而今年平均下来,每个月只筹集到16.8亿。出于调控经济基本面和股票市场的需要,今年的增量投资比去年缩减了13%。
这个程度的紧缩就够了吗?GDP的调减项——广义通胀率已经上升了9.6%,CPI数据上半年也已经上升了7.1%。即使按照最宽容的标准,中国也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通胀时期,从劳动力、食品到能源价格,通胀压力无处不在。除非宏观财政政策更加紧缩,否则,中国将陷入无法遏制的泥潭。13%的投资增幅下降尚不能够挽回通货膨胀的走势,前7个月15.5%的信贷投放总量增幅虽然相比上年同期有所调减,但对于长期增长的正常GDP指标来说还是太高了。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长期增长可以接受的真实GDP指标为9%,通胀率目标为3%,那么合理的信贷增幅就应该为12%。
信贷总量超出GDP增长的余量应该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太高了。因此,即便现在信贷增幅开始收紧,但相对于名义GDP20%的增幅,它还是太高了。为了软着陆,必须再逐步收紧信贷投放量。我们可能要为此承受数年的信贷紧缩之痛,但是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由此引起的经济停滞。
从微观层面来说,对企业进行援助的行为也是缺乏公平的。房地产的销售下降是因为可怜的购买力,借更多的钱给开发商,只会使他们更加有能力将价格维持在高位,而房子则继续卖不出去。虽然短期内降低了对于房价的压力,但长期来说问题只会更加严重。从长期看,只有低价格才能支持高供给,人为阻止价格下跌只会造就一个扭曲的房地产市场。
中小企业雇佣了庞大的劳动力,因此它们的发展对于健康的劳动力市场非常重要。然而,援助行为却无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中小企业部门。健康的企业只能从竞争之中产生,中国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经历了严酷的价格竞争,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通胀和成本上涨时期,价格竞争策略不再管用。企业家必须改变策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进行这种升级的能力,但它们的倒闭对于经济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为新兴企业让路。这正是市场经济适应变化的方式,而政府救援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当那么多地震幸存者还栖身于帐篷之中、农民无力负担子女上学的费用、病人看不起病的时候,政府怎么能花那么多钱来援救那些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
减税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方案。中国政府部门的税收差不多是大部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两倍,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但是,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国际主流标准还差得很远。同时,某些刺激经济的方案也只能停留在讨论水平,中国的家庭收入太低,无法通过提高他们的消费来带动经济。
政府应该将财政收入从GDP的约40%缩减到GDP的1/4的水平,这一方案可以从削减税收开始。例如,抵押贷款、学费、健康和生命保险应该免税,17%的增值税、最高40%的营业税也太高了。
此外,政府应该提高效率,避免援救那些低效的行业,效率是良性经济繁荣的基础。推高资产价格就像使用鸦片——带来短期内的欢愉,随后而来的是长期的痛苦。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