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许多人语蔫不详的丛林猎食故事。发生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诸多金融中心之间。
2008年9月15日,雷曼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仿佛是美国金融行业重新经历“9·11”式的梦魇。如同大楼倒下后在烟尘中行进的人群,没有人确切知道,在这个时刻知道发生了什么,又该如何走出这一大迷雾。
很快,“门口的野蛮人”开始摩拳擦掌,巴克莱和野村证券陆续入场。后来者能否再分一杯羹?
雷曼的那些“兄弟”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 HOLDING INC,以下简称“雷曼控股”,LBHI)发布新闻说,该公司已向纽约南区法院申请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正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记者从美国BUSINESSWEEK.COM 的“企业数据中心”上查到的最新数据显示,叫“雷曼兄弟”的,其实在全球有70多家私人企业。其中仅在美国就有46家大大小小子公司。另外,雷曼还有遍布欧洲的16家子公司、日本的2家、香港的4家,以及亚洲其它地区6家公司。
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的究竟是哪些个雷曼的“兄弟”?
维基百科上关于“雷曼兄弟”的词条记载,雷曼控股旗下的主要分公司有雷曼兄弟有限公司(简称LBI,主营经纪人-交易商业务)、NEUBERGER BERMAN(私人财富管理和共同基金)、Aurora Loan Services(房屋贷款)、雷曼兄弟银行(零售银行业及房贷)、 Eagle Energy Partners(能源投资)和 the Crossroads Group(PE业务)等多家。
在新闻发布的材料显示,是“雷曼控股(LBHI)”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但是,随着“雷曼控股”的倒下,还引发了一些其它“雷曼系”的重要公司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由于母公司引发债务问题,雷曼兄弟欧洲、雷曼兄弟有限公司(LBI)和一家名为雷曼英国控股公司,也将依法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其它一些重要的子公司,其实仍在正常运营当中。
雷曼兄弟PE合作伙伴公司、Aurora Loan Services、NEUBERGER BERMAN是完全独立于雷曼控股的业务。他们的资产管理业务、研究与运营业务,均完好无损。雷曼控股的债权人们,也无权向NEUBERGER BERMAN索还债务。该公司依然管理着500亿美元的资产,是雷曼控股“遗产”中的一块肥肉,专营私人财富管理业务。
分食雷曼
9月22日,在巴克莱飘扬的旗帜下,雷曼在纽约第七大街745号的总部,已经重新开始“开门迎客”。从宣布破产重组保护到重新开张大吉,仅仅一周的时间。华尔街“吐故纳新”的速度之快,也许是为了证明“自由资本主义”并未彻底失败。
之前两天,总部在英国的巴克莱公司刚以13.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雷曼有限公司(LBI)的核心资产,并将雷曼的9000名优质人才纳入麾下。
对于巴克莱来说,本次猎食雷曼,或许是一宗很划算的买卖,如果仅仅从帐面上来看的话。通过本次交易,巴克莱取得了雷曼474亿美元证券资产,以及455亿债务。两相减除,巴克莱还获得了近19亿美元的帐面收益。而巴克莱付出的只是13.5亿的现金。
在17日在伦敦召开的电话会议上,与会的其它投行分析师纷纷祝贺巴克莱的这笔“合算”买卖。
9月20日,在南区法院最后批准的重组计划中,巴克莱除吞下雷曼有限(LBI)的部分北美业务以外,还收购了雷曼加拿大、雷曼乌拉圭、雷曼Sudamerica公司,以及雷曼旗下针对高净资产个人客户的“私人投资管理”业务。
但是Eagle Energy却被巴克莱又“吐”了出来。或许因为潜在风险过高。
“巴克莱CEO John Varley 的精明手法与雷曼总裁,CEO理查德·富尔德的初衷背道而驰。理查德?富尔德曾坚持要将雷曼最坏的产品最先卖出去,但是投资者们却不会傻到去吞下雷曼的高风险资产——除非得到美国财政部的担保。
正是因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不愿提供相关担保,巴克莱曾一度退出对雷曼的竞购。等到雷曼无法获得美联储的支持而轰然倒下,不得不进入破产重组保护程序的时候,手握现金的收购者和手握债权的债主,对于如何切割雷曼的资产,就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因此,巴克莱又闪电般的杀回,而且出手又准又狠。因为他们已经在先期的谈判中做了72个小时的审慎调查。
“我想我们是最早做好准备的一家公司。因为我们在审慎调查中已经研究了他们的资产账簿。所以我们最先向南区法院提交了重组方案。据我所知,没有其它的竞争对手同我们一样快速。” Varley在电话会议中说。
另一个出手极快的,是日本野村证券。9月21日,日本野村证券在香港宣布,将会买下雷曼在亚洲的业务。这次交易将包括雷曼在日本和香港的两个地区总部,涉及到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业务,共计3000名雷曼职员将戴上野村证券的徽标。
亚太地区业务曾是雷曼盈利的主力,在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间,美国和欧洲分别报亏了10.2亿美元和5.8亿美元,但是亚太地区业务净收入13.9亿美元,基本弥补了亏损。
据美联社援引内部消息人士的说法,本次收购的价格在2.25亿美元左右。但是野村证券拒绝对此项交易做任何的官方评价。所以野村证券以怎样的条件吃到了这块肥肉,目前还是商业秘密。
9月23日,野村证券又出手收购了雷曼的欧洲业务。同上次出手一样,未公布具体细节。但是据野村证券的声明说,此次收购未包含任何“交易性资产”和“交易性负债”。据第三季度雷曼兄弟财报数据,欧洲业务所带来的40亿美元风险资产,仍在雷曼自己手上。野村证券再次成功火中取栗。
最后的肥肉
不过,在猎食雷曼的时候,不要忘记,雷曼这头巨兽是吃了剧毒的“高杠杆率衍生产品”而倒下的,所以要从业务上做有效切割。
“雷曼最有风险的部分,只在于他们高杠杆率的证券自营业务。其实,雷曼的投资银行业务,传统固定收益业务,以及证券业务都是非常强的。如果未来还有人要收购的话,只要去除掉那些高杠杆率的业务就行了。”9月22日晚,记者电话采访美国ROTH CAPITAL的副董长唐纳德斯特森说。
作为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的主营业务运作其实颇有可取之处。据曾在雷曼担任中层职务的徐建海介绍,2000年之前雷曼和贝尔斯登的情况相差无几,但在之后进行了大量多元化的努力。“雷曼进入了商品期货的业务,他把股票业务变得比原来更加强了,他还开展国际化,到亚洲欧洲,确实做了很多的事情。”
从基本的业务板块来看,雷曼的投资管理和投行业务仍然健康。第三季财报显示,当季雷曼的投资管理业务获利6.34亿美元,而投行业务也录得6.11亿美元净利。唯一的亏损的板块便是资本市场板块中的固定收益业务,仅此一项一个季度便巨亏了46亿美元。
徐建海认为雷曼的“肿瘤”,所指的只是该公司所持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商业地产头寸。这两类资产是在信贷危机升级和房地产市场走低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两类资产,几个月来其市值较票面价值均已缩水大半。
而此类资产往往有较高的杠杆率,其价值每缩水10亿,就会给持有者造成几十甚至上百亿的损失。由此看来,尽管雷曼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1%,其自有资本却也并不足以弥平风险敞口。正是这一块“有毒”业务拖死了其余业务尚属健康的雷曼。
据2007年财报,雷曼共有资本市场、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三大业务群体。其中资本市场又被划分为证券业务及固定收益业务。大部分高危风险产品,属于固定收益业务的证券化业务部门。
据海外媒体透露的消息,雷曼欧洲已经被毕马威临时托管,雷曼澳大利亚已经被取消证券交易商资格,雷曼香港已被临时清盘,雷曼日本更是已经直接进入了“企业更生”程序。
对于后续舔着舌头跟进的猎食者来说,他们目前可以考虑的,看来最有价值的,还有雷曼在美国本土的诸多子公司了——如管理着500亿优质资产的NEUBERGER BERMAN,以及有一部分零售性银行。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