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言献策是吉林省政协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吉林省政协选择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就业和城市社区建设等四个方面问题,分别组成调研组,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市(州)、县(市、区)调研,同时请省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参加,共同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
最终形成了四个调查报告和一份《关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几个问题的建议案》。在昨日(9月25日)闭幕的省政协资政会暨十届三次常委会上,该建议案经审议通过,将报送省政府。
省政协城镇就业调研组在长春、四平两市开展调研,经过实地考察、座谈,同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研究,对全省城镇就业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我省城镇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形势: 供大于求35万人 从就业形势来看,2005年-200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09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07年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这些数字都表明,我省城镇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但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我省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量预计达到80万人左右,预计同期安置就业45万人左右,供大于求35万人左右。
我省高技能人才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0%左右(以长春市为标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就业要求得不到满足。
12.7%大学生毕业就待业 我省是高教大省,高校毕业生占全省城镇新增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伴随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较快,毕业生从2003年的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3万人,最高年份增长达22%。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据调查,毕业生本省就业70%选择长、吉两市;高学历就业市场容量有限,近几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有12.7%为待就业,15.5%为灵活就业,52.8%的毕业生留在省内。部分专业供需差距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全国前六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就业签约率分别为74.5%、73.2%和65.6%。
70%农民工进城就业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攻坚阶段,70%的农民工要进入城镇就业,但我省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总量偏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目前,南方发达地区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亏损面较大,企业转移、倒闭较多,30%的出省务工人员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解压建议: 政府应提供就业服务 对于我省城镇就业面临的种种压力,省政协调研组建议,政府应由以前的全面介入转向提供就业服务,形成各司其责的就业保障格局。同时,将经济发展与创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增长点在哪,创业就业岗位的工作就到哪,就业服务网络就延伸到哪,扶持政策就兑现到哪的工作格局。
发展城镇经济推动创业 发展城镇经济是扩大城市就业的根本途径。调查组建议,改善我省经济发展软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企业服务,只服务、不收费,由政府考核服务水平和质量,考核企业对服务的满意度,然后政府埋单。
推动全民创业中,可对所有创业群体免除行政事业收费,给初创企业、微型企业一个“休渔期”,提高企业的成长力、繁殖力。
引导城里人到农村创业 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还应改变只能农民到城里打工,不能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的思维方式和政策导向,引导城市居民带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到农村创业、就业,开创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方式。
变学历教育为职业教育有关方面要引导高等院校树立大职业教育的理念,变学历教育为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有效模式及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建设。通过知识传授、创业指导、提供小额贷款、建设孵化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打造出与吉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企业家群体。(常旭) (来源:中国吉林网-城市晚报)
(责任编辑:佟菲)